top of page

上海有个地名儿叫高桥(第64天)

已更新:2021年12月11日




原来并不知道上海有个高桥镇,要去高桥走走,是因为木心。


很早就知道上海有外高桥,却不知道有高桥。去了之后,才明白,先有高桥镇,后有外高桥。

改革开放后的1990年,上海才从高桥镇地界的周边划出了一个10平方公里的外高桥,大名叫作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与高桥镇仅隔着一条杨高路。

上海外高桥出名,除了它的地位,还因为它是一只股票的名字,证券代码:A股600648,B股900912。


还知道中国有不少叫做高桥的地方,觉得就是一个挺吉祥的地名,与“高”或者“不高”有关,也与“有桥”或者“无桥”有关。

上海社科院的熊月之先生就考证过这事,他写道:“近代以前,大者以省论,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四川、云南、甘肃等有高桥。小者以市而论,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宁波、绍兴亦有高桥。江苏丹徒有高桥市,辽宁锦西有高桥镇,四川宜汉有高桥关,山东宜水有高桥集。”

现在知道了,上海的高桥镇真的有不少的故事。上海高桥的名字,明代就已经有了。当代著名作家叶辛写了一句“万里长江口,千年高桥镇”,算是把高桥镇的标签给挂上了。我读了有关高桥镇的书,这句话无处不在。


其实,其他的高桥又何尝没有故事呢?

去高桥镇,初心是为了探木心。由着探木心的由头,就想着从高桥镇的历史变迁,看看能不能瞧见上海终成为大中国之大上海的一点缩影,比如,为啥上海人会看着全中国其他地儿的人都像乡下人。

上海统计局的网站上,将上海市的历史溯源到了6000多年以前。不过,一直到了唐宋,才将渔村的建制升格为华亭县,上海的名称第一次出现,不过叫上海镇。入了元朝,华亭县升格为松江府,上海镇跟着升级为上海县。明代以后,黄浦江才成为上海地区最大的河流。不过,松江府的名气,或者说,一直到大清朝,上海地区的名气也仅仅因为是大清国主要的棉布生产地而被誉为“衣被天下”而已。

论上海或者上海人的洋气,即上海的现代化,却是始于清末。其原因竟然是由于大清国在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失利,使上海成为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也由此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


再之后的六十年光景,到了1920年代,上海变成了远东首屈一指的国际大都会,被称为亚洲金融之都。

帝国主义的一声炮响,将这里变为了通商口岸,或者说变成了国际商埠,我们称之为殖民地。

高桥镇仰贤堂的讲解小虞说,上海崛起的起始实在是从1840年开始,从此以后,才有了大上海。

上海的崛起,先是因为西洋文化的强势进入,带来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带来了先进的西洋技术,激发了黄土地上的海洋经济。再是因为吸引了大量移民,使上海成为四面八方来人的奋斗舞台,皇族有,百姓的帮会也有。要想成功不仅仅靠出身,更要靠个人的能力和实力,如同当年的美国梦,只要你肯干、敢干,这块土地就是你的。

高桥镇,就在上海浦东北端的半岛上,左黄浦、右长江,二江夹护,历来是海运要道和海防重地。

去查了下,高桥的海运史确实很早,可追溯到元代,堪称中国内河航运的鼻祖。曾经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南有郑和,北有张瑄,足见高桥镇的古代影响力。张瑄就是高桥人。


高桥镇的地理位置极佳。论上海的源头,当地人认为浦东才是上海的原住民,浦西的上海人都是移民来了。可是当年的原住民们,坐拥天时地利,为啥没有成为上海的中心,反而让西边的地界儿和移民们做大了大上海。


与高桥人聊起其中的原委,竟然也没聊出个要领。我私下以为,其原因可能是高桥地儿好,也因此富足,外地人来此也不大受待见,当地人小富即安的心理比较强,又多能工巧匠。因此,1840年后的上海,变得洋气起来,银子也好赚,不安分的高桥人才随着移民大军跑去了那里。

其中,就有一个大名人——杜月笙。他从小落魄,14岁到上海滩闯世界,让高桥人的名号,响亮了上海滩。高桥人只要报出杜老板的名号,上海滩上就无人敢惹了。

可与高桥人聊起来,高桥人并不太买杜月笙的名头,认为他的钱和地位来的不够正道。

高桥镇的仰贤堂,1933年建成,原来是沈家的一个老宅子,历经几代人的风雨飘摇,现在变成了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


仰仗Lynette的牵线搭桥,与低调的高桥文化人辛旭光先生、殷仲灏先生,在仰贤堂会了面。《我的父亲杜月笙暨杜府旧事:杜维善口述历史》的作者董存发先生,是温哥华人,现场听过我的跨年演讲,惺惺相惜,也就齐聚一堂,拱手成团了。

以辛旭光先生为主的小团队,对于高桥镇以及民国的历史和名人,如数家珍,我直呼“信息量太大,需要好好消化。”

仰贤堂二楼的一个展厅,悬挂着一干高桥名人。杜月笙虽然也名列其中,但辛先生坦言,高桥镇最敬重的名人当属经营实业的翘楚,比如谢秉衡先生,高桥人最引以为傲的是他们的“三刀一针”。


一针讲的是绒绣,“三刀”呢,讲的是剪刀、菜刀和泥刀。菜刀说的是高桥美食,剪刀说的是高桥服饰,泥刀讲的自然是泥瓦匠。不过,高桥的泥瓦匠可不是一般的匠人,大上海的建筑标志-石库门,就是高桥营造商的杰作,几乎每一个上海的石库门都是高桥人造的。


认真听着讲,心里就在嘀咕,高桥人敬重的这些营造商,我也敬重,可惜的是非高桥人几乎喊不上他们的名字,如同高桥镇在大上海的地位,也是因为外高桥的崛起才跟着声名再现,我也是因为木心才知的高桥镇。


【未完待续,明天续(二)】


——张家卫成都百日散记(2021.12.10第64天)【木心随笔(一)】







1,218 次查看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欢迎订阅,获取最新活动、文章:

​小众不小,我们同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