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寺的东面有二月堂和三月堂,登上二月堂就可以眺望奈良的景色,踏着古朴的寺院小路,有鹿陪伴,我就去了。
说到这里,真的又要感谢学勇医生和陕西省人民医院骨科的李主任,如果没有今年四月份的手术成功,换在以前,我是万万不敢这样信步而行的。
心里感念着他们,相信佛祖、菩萨们都会听见。
二月堂要安静很多,登上了二楼,果然可以俯瞰奈良城。
一个小时后会日落,那就坐在石头台上歇息,发发呆,想想那些幸福的时刻和那些让人开心的事儿吧。
奈良的官方网站和东大寺的官方网站做的都不错,也支持中文,利用这个时间,好好学习一下。
佛教是怎样传到日本的呢?他们的网站上是这样说的:
公元前6世纪(有学者认为是公元前5世纪)诞生在印度和尼泊尔交界区的释尊(释迦族王子)倡导的教义被称为佛教。
青年时代的释尊,深深感触于人之生老病死等苦恼而出家,经过约六年的苦行和暝想成为佛陀(觉者),并且认为任何人都有可能获悟而成为觉者,由此开始传播教义。
当时的日本还处于绳文时代,居住竖穴式房屋,以狩猎和采集植物为生。
释尊传教45年,于80岁圆寂,其后弟子们在印度各地传播佛教。
公元前270年左右即位的孔雀王朝的阿育王致力于推崇佛教,为此佛教由犍陀罗、巴米扬等国经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538年(或552年)由朝鲜半岛的百济国传到了日本。
日本人做事很精致,竟然在后面给出了关键名词的解读,而且是一环扣一环的解读,非常受用。
◇ 释迦族:喜马拉雅山麓的小国,形成于尼泊尔西南部的部族国。释尊诞生在蓝毗尼。
◇ 释尊:释迦穆尼世尊的简称(释迦国的圣人),本名乔达摩·悉达多 。
◇佛陀:佛,悟会真理之人。
◇ 入灭:进入涅槃,佛陀去世。
◇ 涅槃:断去烦恼,获得绝对自由。
◇ 烦恼:烦扰人身心的迷惑之心
◇ 犍陀罗:位于现在的巴基斯坦
◇ 巴米扬:位于现在的阿富汗
◇ 百济:位于现在朝鲜半岛的中西部
佛教传入日本后,圣德太子(厩户皇子)等人积极吸收推广教义。
看到这里,我认识这位圣德太子(572-621),他曾经上过壹万日元的头像(1953-1985)。
正是他将佛教确定为国教的,他还派使节去隋朝,与中国搭上了关系,618年隋被唐灭了之后,他又派使节去拜唐朝。推行新政,全面向中国学习,就是由他而开始的。
言归正传,继续学习。
据说东大寺大佛是模仿中国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佛而造,以相称于东大寺的正尊。
奉先寺大佛(中国·洛阳的龙门石窟)
◇ 亚历山大大帝:希腊的帝王,远征印度西北部时带来希腊风格文化。
◇ 希腊风格文化: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风格。
◇ 龙门:从北魏时代的494年开始直到唐代以后开凿了许多佛教石窟,总共约有9万尊佛像。
◇ 奉先寺:唐武则天时代(675年左右)建造的大佛最有名。
读到这些,特别是读到犍陀罗的表述,想起了北大光华阿杏老师他们正在从事的志愿者事业,上次我在《老友新朋》散记中提到过,而奈良官方网站上的这一段话—
“公元前270年左右即位的孔雀王朝的阿育王致力于推崇佛教,为此佛教由犍陀罗、巴米扬等国经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538年(或552年)由朝鲜半岛的百济国传到了日本。”
再一次证明了阿杏老师他们正在从事的巴米扬大佛保护事业的意义深长,因为日本人是犍陀罗、巴米扬考古史上的主力之一,关于犍陀罗和巴米扬的考证,它们的话靠谱。
至于巴米扬大佛、龙门石窟里的佛像形象有些像西方人,那就对了,网站上的这张图,画的很清楚,佛教就是从犍陀罗那地儿传到中国的,再由中国传到日本的。
晚霞彩漫了天空,映照着大佛寺,映照着奈良城,等待这一刻的游人们纷纷举起了手机,也有人拿着专业相机,我也加入其中,一直等到夕阳在镜头里落下……
奈良的街头走下来,东大寺走下来,会有一种像是在大唐盛世的古长安行走的感觉,日本人模仿的太像了,又保护的太好了。可惜今天的中国已经难以见到存在千年以上的东西了,有近代史上数不清的战火摧残,可最大的摧残却是和平年代的文革,化骨扬灰,毁尸灭迹,真的是毁的干干净净。
今日西安的大唐不夜城,人山人海,美轮美奂,可再美的亭台楼阁都是看着古图,甚至是看着日本保存下来的实物仿的。
不起眼的钟楼在夜色中显得有些孤独,与它招呼的时候,才发现钟楼是镰仓时代的(1217-1210),而这口大钟更是1200多年前奈良时代留下的文物。
东大寺的夜黑透了,灯也就亮了起来,鹿们还在溜达,我试着与它们亲近,竟然用自拍模式拍得了一张小鹿亲吻我脸颊的温暖画面。
东大寺名气大,奈良还有一座与它对应的西大寺,去的人少。顾名思义,一东一西,中间摆着的就是平城京天皇住的地方-平城宫。
我听说西大寺的名字,还是从安倍被刺的那事儿中知道的,安倍就是在西大寺近铁站附近的街头演讲时,被刺身亡的。
在日本,当个老大也不容易,天皇的现在倒是清净,首相的日子可着实的不大好过。
【今天是《一定要来的东大寺》(二),续完】
——张家卫东京百日散记(2023.11.3,第60天)
Opmerkin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