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加拿大教育的是与非(三) | 2019.10.3 第25天 (张家卫多伦多百日散记)


加拿大教育究竟如何呢?正面的评价是一定的,我不想过多的展开去评判,因为不自觉的就会与中国对比,而批评中国目前是一个很泄气的事。

中国的大学教育,我认为不是水平问题,比如教师水平、学生素质等,而是理念问题。比如,中国大学教育的考核机制,拿到文凭或者学位的前提是不仅仅要拿满学分,还要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考试。而加拿大大学的教育,考核结果就是拿满学分,至于毕业论文答辩一般是不需要的,因为这个过程已经消化在日常的课堂和实践之中。就大学制度而言,加拿大的大学或者说世界上绝大多数大学的评比和排名,无论公立还是私立,都是横向比较而得出的结论。但是中国的大学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评级标准和评级部门进行的评比,因为评比排名结果直接关系到国家教育资源的分配,因此决定权自然是国家有关部门,比如著名的985、211,还有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的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评比主旋律。但万变不离其中,考核的指挥棒在国家有关部门而非大学本身,教育政策的变化又不可预期,导致的结果就是动能不断,努力西学中用,不断推陈出新,却是差强人意。2017年,中国教育部门的领导说: “2049年,中国教育将稳稳地立于世界教育的中心,引领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我一下子就想起了《笑傲江湖》中的左冷禅,满满的自信,武功了得。但我还是宁愿相信这话,因为这也是我的中国梦想。

中国大学教育考核的是你的毕业成绩,加拿大的大学教育自然也有成绩,但都是日积月累的课堂和相当数量实践课堂的成绩。重视的是学生自己把握未来就业或者继续走研究道路的能力,而非简单的以一考定终身来论英雄。前些天,与来自武汉大学和辽宁工大的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范教授、张教授以及纽芬兰纪念大学的方涛教授交流心得。我说:我们总以中国的国情来说事,说久了,横竖就是一句话 “这一届的中国学生不行……”  “管”的思维在,永远也跳不出自己给自己挖的坑。

我简单抽取了一些来自Universities Canada网站公布的数据和表述,希望快速概览一下加拿大的高校教育情况。

2018年,加拿大大学的学生总数是140万;加拿大71%的大学正努力在其管理层中吸收土著代表加入领导团队;超过70%的大学与土著社区和组织建立了伙伴关系,以促进对话与和解;78% 的大学通过文化活动、交流圈子和文化能力、和解培训等方法来促进跨文化交流;接受调查的80%的雇主说,提供合作类学习课程(co-ops)以及实习机会是获得人才和潜在未来雇员的重要方法;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56%%的本科生从合作类学习课程(co-ops)、实习和服务类学习课程等体验式学习中受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大学毕业生中的收入处于领先,而且担任重要岗位的比例大。例如,拥有历史学学位的全职雇员平均每年收入超过6.5万加元;加拿大的大学拥有60多个大学创业中心,实施创业孵化器,加速器和启动计划;尽管全球学习对培养未来技能有明显的好处,但只有11%的加拿大大学生在其学位课程中有接受国际交流的经历。

简单的计算一个数据:2018年,加拿大在校大学生总数是140万,占全加拿大人口的比例是4.1%;中国在校大学生总数是是2695.8万,占全中国人口的比例是1.9%。

加拿大的大学教育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学和学院并存的机制,我们也可以理解学院对应着中国的大专。但是,加拿大教育中,除了大学教育中规中矩,拥有相当地位之外,学院和社区学院的地位因为学生的大量选择不可小觑,而且属于加拿大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部分。加拿大高等教育通常指在大学、社区学院、专科技术学校或私立职业学校的教育,按照这一种类划分,合计有200多所,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

加拿大没有联邦教育部或者类似机构。高等院校除私人创办者外,都是省辖大学。各省教育部组成了一个协调组织,称为教育部长理事会,负责沟通和协调各省的教育工作。该理事会在联邦政府的授权下,有时具体承办与其它国家进行教育方面的交流工作。虽然教育是由各省来管理,但是联邦政府的政策和法规与对教育产生直接影响,联邦政府还通过与各省的财政关系以及制定与教育间接相关的政策而发挥影响力。

学院是加拿大大学制度的组成部分。在课程选择方面既有以学术研究为主要目的的大学学位课程,也有侧重于实际应用、旨在取得学院文凭和证书的课程。学院的优点是可为学生提供各种有力的支持服务,课堂的学生人数较少,而校内各种团体一般会更加活跃。

加拿大还有175所社区学院,都是加拿大社区学院协会的成员,有的属于私人开办,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密集学习,让学生走上就业市场。这种学院的课程设置十分广泛,教学重点在于实用技能。即使是私人所有,也需要经过省政府部门批准和制约。

因此,一般高中生(12年级)面临升学选择的时候,就必须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1, 是选择北美的大学?还是选择英国或者其他国家的大学呢?

美国的大学教育无疑代表着世界顶尖水平,仅仅是数量就有3500多所,顶尖的大学就有50多所,从数量上甩出加拿大不知道多少条街去。作为加拿大的学生,或者说中国的留学生,选择美国的大学是最顺理成章的选择。但为什么要选择加拿大的大学呢?我儿子跟我说:“一是加拿大更文明;二是加拿大人更和善;三是加拿大的好大学也顶尖!”

最近一则消息持续发酵:“2019年,从未在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前录取榜单上缺席的内地学霸意外挂零;斯坦福大学公布的全球50多个面试地区更是把中国大陆剔除在外,提交申请的内地学生连面试机会都未获得。” 但是,加拿大一如既往的欢迎中国留学生,甚至表现了更高一些的热情。

说到这里,我想澄清一点误区:从网络上,我们总能看到对北美名校生丰富课余生活描述的文章,许多中国人就此误读成这是北美学生普遍的状态,想当然的认为北美教育很轻松,事实上恰恰相反。北美大学比起国内的期中考、期末考,考试次数更加频繁,而且每次考试成绩都与申请大学直接挂钩。在大学申请表上有“特长”栏,学生不仅需要列出特长,表格下有 “得奖地区:州、全国、世界” 的等级提示。特长栏空白的学生,基本不可能被名校录取。

选择英国,其难度系数与北美国家相比保持在一个维度,选择的关键在于小众的偏好,没有理由。如同我去英国一定要选择剑桥大学访学一样。

这些天,王石家的田朴珺因为一本关于“贵族”的书又火了。中国式的喷子们又开始口诛笔伐。于我看来,我们可以不去赞同她,但是如果你有机会去沉浸在她所描述的“贵族”场景时,相信你也绝对不会拂袖而去或者如你以笔为刀的说“像吃到苍蝇一样的恶心”,而是受用,或者 较之田朴珺更加诚惶诚恐。至少,“贵族”的前提是富贵过,刘姥姥是值得尊敬的劳动人民,但真的与人家说的贵族不搭边。

田朴珺作为一名上了位而被亿万人民所不齿或者说嫉妒的人,按照人民的观点应该闭上嘴悄悄享受就是了,但她偏偏是想证明自我奋斗也一定成功的主儿。我倒还真是看好她的未来,或许还真是不简单的一位中国女性。

所以说,英国不仅仅保守,也早就是贵族,但是想去英国真的不是那么容易。

2, 是选择大学的排名还是选择专业的排名?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3,是选择学术性强的大学?还是选择专业性和实用性强的学院?

加拿大大学倾向于学术方面,获得本科学位,然后可以选择继续深造读研、读博。学院则更注重实用的教学,培养的方向是就业,当然也会颁发相应的学院证书及文凭。大学也有实用教学,学院也有理论学习的部分。当然,大学的门槛高,文凭硬,但用人单位似乎经常也不买账。比如,在BC省,不少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的学生毕业之后再去著名的职业教育学院BCIT回炉,就是最现实的例子。

如果毕业后就想工作,而留学生则打算留下来走移民路线,学院还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在加拿大读完2—3年的全日制文凭课程,就可以申请3年的工作签证,学生在这3年中只要能找到一份工作,并且连续工作1年以上,就可以实现经验类加拿大移民。大学毕业当然满足这一条件,但是常常会发生大学毕业之后往往高不成矮不就,用人单位反而会偏向于招募学院毕业生,而且薪资不一定就比大学毕业生低。

如果毕业后想去中国发展,大学一定是首选。因为中国的环境下,学历和文凭至今还是硬通货的粮票。不过,海归们这几年行情看跌,再加上这一年来的中加关系、中美关系紧张,综合因素衡量清楚才好。

当然,这个选择题的前提是你有资格选择,即你的成绩以及雅思、托福等综合评定具备了相当的水准。我特意拿出大学与学院进行对比,其实是想为专业性和实用性更强的学院评功论好一番,未来的工作场景中,专业技能强的蓝领不一定比一瓶不满半瓶咣当的小白领差。再是因为在加拿大从事教育领域工作的华人朋友更多的是选择了学院教育这一领域。

4,是选择学制长、学费高的大学还是选择学制短、学费低的学院?

大学以学术和研究为主,本科学士学位3年,荣誉学士学位4年,硕士学位1-2年,博士学位4-6年。学院以就业培养为重点,证书及文凭有以下三种模式:证书学制1年,文凭学制2-3年,学士学位3-4年。

加拿大大学本科平均每学年学费是1.5-2.5万加币之间,研究生每学年平均学费是1.8-3万加币之间。加拿大学院的学费就相对低廉,费用大概为每学年0.9-1.8万加元。

我也是在学习中,如何选择,除了兴趣和爱好,除了就业前景的预测,也要看看父母的荷包是否够用。太累了,就没这个必要。前些日子我回去中国,与一个朋友聊天,他儿子出国留学四五年,拿了个不知名学校的文凭回来了,还是要去找工作或者创业。我安慰他说:“海外留学教育就是一个历练,钱花上了就没白花的。”最后一个问题,加拿大的学生是否可以选择去中国留学?作为个人,我认为出生在加拿大或者是成长在加拿大的学生,如果有机会可以申请回去中国读本或者读研,是一个好选择。因为读书不仅仅是学习课本知识,最重要的是近距离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最有效渠道。

我们学习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简单的支持什么和反对什么,而是为了学习之后有了独立的判断能力和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于华裔学生来说,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有潜力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如何,都是我们的祖籍国。了解它、学习它,助力它,去拥有自己的中国小伙伴朋友,一定是未来个人最宝贵的财富。况且,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相信还有很多中国的大学纷纷敞开大门,希望外籍学生可以加入到中国的学生队伍之中,我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中国人常常愿意拿一种非黑即白的逻辑来思考问题。比如说,中国吸收了大量的非洲国家留学生到中国的大学,并给予较高的待遇。记得我读大学的年代,就已经有了这个政策,不过,那个时候能来中国留学的非洲同学非富即贵。如今,中国的非洲裔问题确实相当严重,我们暂且不讨论这一过程或者结果的利弊。但是,就中国吸引外籍学生回国读书这事,我觉得无需过度解读,与非洲裔问题相提并论。因为中国确实需要如此,需要国际文化的交流,并为未来铺垫中国人民的新朋友。有人说,华人出国拿了外国籍就以外国人身份享受中国名牌大学的待遇,不公平。如果反过来,中国政府规定凡是“华裔”的外籍学生,一律不许享受外籍学生的待遇,你又会怎样评价这事呢?是不是又会想起“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外滩奇耻大辱。

加拿大人对于自己的国家很自信,远远不像中国网民喷子们嘴里的“傻狗”模样。

加拿大联邦政府网站是这样表述自己的教育:加拿大有着一流的教育体制。就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平均值而言,加拿大的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更大,在G8中位居第二。

加拿大的高等教育由大学、大学学院及社区学院三类不同层次的院校构成。加拿大有近一百所大学,主要是公立大学。加拿大大学提供的专业课程涉及的范围很广,囊括了美术、生物、商业、天文学、媒介研究及宗教学等多门类课程。现今,加拿大大学提供10,000多种本科和研究生学位课程及各类职业学位和证书课程。不管是何种专业,加拿大的大学学位在全球通行,并为世界所认可,与美国及其它英联邦国家的大学学位同等有效。加拿大的大学学院将大学和学院的优秀传统结合为一体,不仅设有大学学位课程,还设有可以取得学院文凭和证书的课程。加拿大共有175所社区学院,满足工商业和公共服务部门的培训需要,同时满足职业中学毕业生和成年人的教育需要。

相关链接:加拿大大学协会 (http://www.univcan.ca/) ;加拿大应用技术与职业学院协会 (https://www.collegesinstitutes.ca/); 加拿大公立社区学院协会 (http://www.caps-i.ca/);加拿大联邦政府国际教育官方门户网站 (http://www.educanada.ca/)。


据著名的德国在线统计数据门户网站Statista提供的信息称:在全国范围内,加拿大在所有毕业人数上的表现均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平均水平。2016年,加拿大受过高中教育以上水平的成年人比例约为91%。在2016年,加拿大接受过高等教育(本科或以上学历)的成年人口比例也位居世界前列,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25至34岁年龄段的成年人约占61%。在省和地区一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人口中受过中学以上教育的比例最高,达到93%,而努纳武特则排在最后一位,只有61%的成年人毕业于高中。

教育支出一直呈上升趋势,2015年加拿大学校的国家总支出为581.4亿加元,自2000年以来增长了75%。截至2015年,最大的预算项目是教学和教育服务。加拿大的本科学位课程的年度学费也在增加,但仍远低于其南部邻国美国的学费。2018-2019学年,全国本科课程的平均年学费为6,838加元。尽管高等教育成本不断上涨,但对加拿大人来说,这仍然是一笔宝贵的投资。 2017年,只有高中文凭成年人的失业率为7.4%,而大学学历成年人的失业率为4.4%。

“厉害了,加拿大!”这些天也成了热词。加拿大物理学家詹姆斯·皮布尔斯(James Peebles)与两名瑞士天文学家米歇尔·麦耶(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兹(Didier Queloz)获得2019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加拿大人在过去的五年中三度获得该奖项,确实是牛气冲天。我又想起了埃隆.马斯克祖上的加拿大人身份,以及猎鹰湖上空的外星飞船。搞不好,外星人的起源真的是来自这地广人稀的加拿大呢。加拿大虽然只有3500多万人口,但据统计,在过去的100多年里,27名加拿大人获得了诺贝尔奖,位列全球第八。为什么能拿到如此之多的诺贝尔奖?加拿大的教育品质功不可没。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调查,在全球教育品质国家排名中,加拿大名列第1,中国的排名是第25。

堪称“奢侈”的教育经费投入,保证了公立学校的教师水准,维护了教育公平,同时又不以成败论英雄,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让每一个孩子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带着好奇心去探索世界。

【未完待续,明天续(四)】



18 次查看

​欢迎订阅,获取最新活动、文章:

​小众不小,我们同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