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海权而言,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真的无须太多笔墨去讨论。稍微翻一翻世界的历史,15世纪开始,通过海洋探险和殖民扩张,葡萄牙一个弹丸小国建立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美洲、非洲和亚洲的全球性帝国。再之后,葡萄牙被西班牙替代,西班牙被荷兰替代、荷兰被英国替代,最后美国完成了对英国的替代。
世界上每一次的风水轮流转,都是伴随着海洋霸主的易位。而每一个世界霸主国家的背后,都拥有一支世界超强的海军力量。500年来,登上霸主宝座的都是海洋国家,大陆国家的霸主雄姿只能留在500年前的记忆中了。
其中最令穆斯林、欧洲人,包括俄罗斯人闻风丧胆的事,就是成吉思汗和他的儿孙们横扫欧亚大陆蒙古骑兵的铁蹄。1209—1218年,蒙古人威镇世界的三次大规模血腥的西征,将现在的俄罗斯与欧洲大部、地中海东岸、两河流域、波斯与印度西北皆收入势力范围。
说到这里,不由的想起民族自豪感这事儿。我们中国每当炫耀历史源远流长,文化从来没有断根的时候,就把这成吉思汗,特别是儿子忽必烈算到中华传承的堆里。每当有不怀好意的国家攻击中国也有侵略他国历史的时候,我们就说成吉思汗是蒙古人,不算是中华民族的,中国还是受害者呢。如果这样算,元朝算是外国人的朝吗?我们又说,尽管是外国人当了皇帝,但是这文化还是我们中国的文化。
所以说,历史这事,真的不能太较真,明白的是线条和事理,以史为鉴罢了,非要刨根问底就只能全是尴尬。前些年,我去日本,去韩国的博物馆看看,明明是中国老祖宗的东西,他们非要又是考古,又是佐证的,贴上他们的标签,差一点也成了5000年文明古国。
满街如果都是吹牛的人,突然碰上一个不吹的,这人一定会招来满街的鄙视。也难怪,你说你没吹牛,谁信呢?!这世界,吹牛已经成了习惯,不吹都不会说话了,而且吹得自己都信了。据说,当年那些贫困潦倒的英国没落贵族,即使早餐已经断顿,但是早上出门除了要把那唯一一身燕尾服穿上,嘴巴上一定要再抹点猪油,这样看起来油光闪亮,显得有面儿。
我们熟悉的成吉思汗大陆蒙古国辉煌发生在13世纪,那个时候海洋属于上帝留下的未知,因此也就没有什么"海权"一说,东方的中国巨龙因为大洋的屏障,各忙各的"甄嬛传"、"延禧攻略"什么的,基本上都是在自己的地盘上打来打去,没海洋啥事,只是捕鱼的地方而已。
500年来,世界的海洋霸主们为什么都出现在欧洲,即使美国原来也是英国的第13个州独立出去的。我以为,发生在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应该是决定性的推动因素。文艺复兴打开了人们原本被禁锢的思想,公民意识强而导致创新意识更强,资本主义兴起。工业革命带来的最直接效果就是生产力大幅提高,更大更快更远的帆船、蒸汽船,还有那些个火力更猛的武器被生产出来。航海仪器、航海技术越来越先进,欧洲人的探险脚步就走的更远,强取豪夺自然也就有了更冠冕堂皇的理由——武力!
1405年明朝的时候,郑和开始七下西洋,比1492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了87年。为什么中国就没有称霸世界呢?一说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就是宽心仁厚,皇恩浩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布施和杨威,而非发现和占领;二说疆土策略一直都是防卫陆地,而非海上,自命为陆地国家。说来说去,我觉得就是这" 小农意识 "作怪,黄土地长出来的皇帝跟农民基本上是一个颜色。
《加勒比海盗》从2003年"黑珍珠的诅咒"到2017年的"死无对证",已经演了五部。电影中那些妖魔鬼怪、红毛绿鬼,其实就是现实中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还有英国或者美国们……人们之所以还愿意追剧,就是因为历史似乎就在眼前上演。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详细梳理"海权"概念的人,美国人马汉把海上利益、海上霸权、海上力量这些概念糅合成为所谓的海权(sea power)定义,进而推演出依靠强大的海军力量是实现"power"最可靠的路径。
马汉认为,制海权对一个主权国家的力量形成最为重要。控制海洋的主要航线就可以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商品社会的三要素包括产品生产、海上运输、殖民地和市场,是一个有机体,相辅相成。生产的目的在于交换,交换要依靠航运才可以实现规模并且远距离的运送。殖民地是最有效的市场拓展,使航运的效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殖民地反过来会形成大量的安全区域对航运进行保护。海权就是在这一有机体要素流动的过程之中日益形成并且得以不断扩大。即使在今天,世界国际贸易运输中80%以上的货物都是由海运完成的,没有和平的海上运输环境是不可想象的一种世界灾难。
19世纪是大航海的时代,往来于各大洲间的商船,将世界通过海洋联结了起来。东方和西方不再是遥不可及。商船先行,军舰跑的比这商船可快多了。
1815年拿破仑失败,断断续续打了十五年的欧洲战争终于停了,天下太平。英国成为欧洲事务的主导者,欧洲其他大陆国家出现均衡的形势,英格兰赢得了海权。从1815年的 "维也纳和会" 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没有爆发全面的战争,欧洲称这100年是 "不列颠的和平" 。正因为有英国扮演欧洲事务主导者的角色,而英国又对欧洲没有领土要求,使得和平局面得以维持,各国都专注于自己的 "工业革命" ,拓展海外殖民地。东西方终于密切接触,但好日子不长,1840年,中国就迎来了第一次 "鸦片战争" ,英国人的军舰开到了中国。
"鸦片战争"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中英战争"。英国人历史上对这事没有太多反应,我觉得可能是这样的战斗对于那时候的英国家常便饭似的,认知上就是一场贸易战的终结版。再就是做坏事不愿意写的毛病基本上属于人类一个德行。但是对于中国的坏影响就大了去,除了教科书以及各种各样的分析文章之外,我觉得最大的影响,是扯下了"皇帝的新装"。大清朝的威武如同黑死病蔓延欧洲之后百姓对于教皇的质疑一样,西方世界突然意识到这个东方的巨头原来是这样一个外强中干,只会吹牛的的"怂包,而大清朝的百姓虽然继续三叩九拜的"皇上圣明",但是天朝的窗户被打开了,苍蝇进来的同时,外面的空气也就进来了,中国不再是原来那个完全"闭关自守"、"自说自话"的中国了。
至于这场"鸦片战争"是不是一定要打,严肃的史学家们还有那些个不大严肃的民间段子手们,给出了不少疑问。"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的一些奏折都被翻了出来,其中关于英国人因为吃生肉不消化,如果不吃中国进口的大黄或者茶就会被憋死的论断,如今已经成为笑话。我以为自不必去苛求那个年代林则徐的认知,因为大清朝奉行的就是闭关锁国,唯我独尊的时代。需要检讨的是西方已经变了,海洋变得近在咫尺,大清朝就没有一个明白人吗?!【预计五天,明天续(三)】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