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莉特·塔布曼( 1822年-1913年3月10日)是一位美国废奴主义者,她的出身就是奴隶,后来逃跑。1850年代,尽管新生的美国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建国历程,但是南方各州依然是奴隶制。逃跑后的塔布曼并没有自己躲藏起来,而是加入了一个由一批具有牺牲精神的废奴主义者和支持者组成的“地下铁路”(The Underground Railroad)秘密组织,并成为其中的积极行动者和指挥者。她先后发起了13次行动,亲自解救了70多名黑奴逃亡,被称作“黑摩西”或“摩西祖母”,美国废奴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约翰·布朗称她为“塔布曼将军”。再后来,她加入了南北战争的北方联邦军,立下功劳,曾解救了700多名黑奴获得自由。晚年的时候,她继续努力的帮助需要帮助的以前的奴隶和老人,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荣誉。如果用我们中国人的语境来说,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
二十世纪末,一个民调把哈莉特·塔布曼列为内战(南北战争)前最伟大的三位平民之一,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为了平等和人权而斗争。她受到了持有不同政见的政治家们的赞颂。如今,美国有数十所学院以哈莉特·塔布曼的名字命名。1944年,美国海军第一次使用一位黑人平民妇女哈莉特·塔布曼的名字命名了一艘战舰。1978年,美国邮政局发行的纪念美国黑人的系列邮票中,她的名字排在首位。2002年,她又被列入最伟大的一百名非裔美国人之中 。
美国财政部2016年4月20日宣布,新版20元美钞正面将被印上美国著名废奴主义者哈莉特·塔布曼的头像,她将成为“亮相”美钞的首名非洲裔美国人和一个世纪以来美钞上出现的首名女性。
哈莉特.塔布曼流传下来最伟大的故事就是“地下铁路”,这并不是一条真正的铁路,而是一条从美国南方蓄奴州往北方自由州和加拿大运送的黑奴逃亡地下通道。紧邻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圣.凯瑟琳斯小镇正是这条地下通道中最重要的一个黑奴接受地。哈莉特.塔布曼1850年逃到了这里,安顿下来并一直居住到1859年。十年的时间里,她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将这里当做了据点,不间断的往返于南北方,冒着生命危险,将自己的家人以及其他黑奴解救到了这里。
作为美国的近邻,加拿大并没有与大英帝国闹独立,即使是1982年成为完全主权独立的国家,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也是加拿大的女王。那么,加拿大的黑奴制度历史又是怎样的呢?
十七世纪时,加拿大殖民地的总督曾要求建立与非洲的奴隶贸易,但遭到英国王室的拒绝,因此加拿大从未直接从非洲进口过奴隶。到了十八世纪,大批白人保皇派从美国逃到加拿大,带来了上千名黑奴,加拿大的黑人人口一下子有了大幅增加。1793年,上加拿大(即现在的安大略省)通过了一个《反奴法案》,这个法案和其它许多法案一样体现了鲜明的加拿大特色,那就是走温和的渐变道路,而不是激进革命。法案规定,那些已经是奴隶的人将终生为奴,直到死亡,但是禁止任何新奴隶进入上加拿大省。同时,由女奴所生的子女到25岁时便可获得自由。这个法案生效后,到了1810年以后,上加拿大的奴隶就消声匿迹了,而此时正是美国黑奴制度最猖獗的时期。
加拿大的其它省份,法官对奴隶主提出了严格要求,要他们拿出拥有奴隶的证明,但很多奴隶主拿不出来,奴隶因此获得了自由。不过,直到1834年8月1日这天,英国政府正式宣布在大英帝国领地内完全废除奴隶制,加拿大的奴隶才算获得正式解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英国的黑奴政策对于加拿大殖民地产生了关键影响。
这期间,1812年,美国与英国又打了一仗,被称为第二次独立战争。除了美国之外,就是加拿大的战场。1814年,以英国人或者说加拿大人的胜利告终,美国人退回到自己的领地,英国人保护住了自己的领地,加拿大人则继续拥有自己生活的疆土。签订和平条约之后的200年来,美国与加拿大再无战事。这场战争也被称为 “被遗忘的战争” 。
美国士兵从加拿大的战场上返回,将加拿大已经放弃奴隶制并将为逃亡奴隶提供避风港的消息传回美国,美国不少奴隶通过口口相传,获悉了这份南北差异,如果有机会,就会向北、向着加拿大的方向逃亡。但是直到1850年代,黑奴逃亡才是最为活跃也是最成规模的时期,除了美国北方自由州、理想国加拿大之外,地下铁路的海上逃亡通道便是从海上到达纽约和波士顿等港口城市。
究竟有多少黑奴逃到了加拿大,并没有确切的数字,因为这是一条地下通道,或者说是偷渡。但一种说法是至少有3万名黑奴,另一种说法是可能多达10万名黑奴,他们通过地下铁路逃到了加拿大,分居在加拿大的各个社区。
至此,我在圣.凯瑟琳斯博物馆和运河中心看到哈莉特.塔布曼雕像而产生的所有疑惑都解开了。哈莉特.塔布曼将加拿大称谓是“Canada: Land of the free”。由此,我想起了近两年来加拿大特鲁多总理领导的联邦政府一直对于难民涌入持有怀柔态度,给予了诸多便利和福利,赢得赞扬的同时也换来了包括华人社区的强烈不满。回望170年前加拿大人天使般的接纳逃来黑奴的历史故事,不知道我们应该赞扬加拿大人的博爱,还是应该讽刺他们过了时的价值观?
【未完待续,明天续(五)】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