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夜访耶路撒冷(第5天)


万方教授是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商学院的教授,她的先生Gady是商学院的院长。


Gady院长是以色列人,却在加拿大从教27载。


去年,Gady院长应邀回到以色列的学术研究管理学院(The College of Management Academic of Studies)任经济学院的院长,万方教授以学术休假的身份跟着来到以色列,顺便考察以色列的学术环境和研究机会。

万方教授也是有中国情怀的人,总惦念着与中国市场结合,可以为中国雄起出上一把力。

听说我确定了以色列的百日行走计划,Gady院长给我发来了热情洋溢的邀请信,希望我可以来学院访学,好好的一起聊聊小众的未来。


今天,Gady院长与万方教授俩人开着车,特拉维夫的下班点儿也是超堵,一直折腾到晚上快八点了才接上我。


天已落黑,不过老友见面,真好似异国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当然,此处故乡说的是加拿大。

出来特拉维夫上到高速的路段,非常拥堵,有点北京路况的架势。好在Goby院长的车技在行,左冲右突,竟然突出重围,高速上的车子一下子真的高速起来。

看以色列人开车的状态,车技像中国人,你追我赶的高速车流像极了美国的洛杉矶。

从特拉维夫到耶路撒冷的路程有66公里,通过了一道长长的叫做峡谷之门 (Gate of the ravine)的幽深峡谷,耶路撒冷的灯光就开始映入眼帘了,远远望去,万家灯火的橘黄颜色,亮却并不耀眼。




Gady院长一路上讲述着圣经中“出埃及记”的故事,讲述摩西的身世,以及他如何听从上帝的声音,虽受族人的不断质疑,却千辛万苦,排除万难,终将犹太人带到了上帝的应许之地——耶路撒冷,而他则倒在了到达圣城前的路上。

摩西的故事于我而言并不陌生,但是从犹太裔的Gady院长嘴里讲出来,却是另外一种体味。

他讲的很认真,很投入,他还特意没有走大路进入耶路撒冷城区,而是走了当地人常走的小路,说是要让我感受到耶路撒冷真实的美。


他的摩西故事一直讲到了进入耶路撒冷的第一个入口小城,名字叫En Kerem,英文的意思是Orchard Spring(果园的春天), 耶路撒冷的灯光终于近在眼前,神圣还透着一股浪漫。

Gady院长就出生在耶路撒冷,他的妈妈现在还住在这里,他每周末都会来探望母亲,一起吃上一餐饭。

耶路撒冷是山地地貌,车子开的也是上下起伏。

看看大街小巷的房子,好像全城只有一个白色,隐隐的泛着黄光,怪不得远望的灯光像是橘黄色的样子。

Gady院长说,这石头就叫耶路撒冷石(Jerusalem stone),本色应该是白色,会反光。


我去查了查,这耶路撒冷石(Jerusalem stone),其实就是石灰岩(limestone)。可这事并不是上帝或者犹太人定的,而是当初英国人的规定,全城只准用这一种石材。

Gaby院长没说这一段,但他解释了为啥每一座房子看起来都一样,没有新旧,奥秘就在这一样的白石头,不过,如果白天来看,细节就会看出不同,新和旧还是有差别的。

Gady院长将车停下,来到了耶路撒冷最著名的马哈尼耶胡达市场(Shuk Mahane Yehuda)。




这市场的历史有上百年,横平竖直的大小摊位说是有250多家,卖的东西也是琳琅满目,从瓜果蔬菜到日用百货,不少的咖啡馆和餐馆都是网红打卡地,火爆的很。

如果说游人喜欢,那还真不全面,这里的常客还是当地的耶路撒冷人。

寻到了Gady院长说的那家小时候他就常常来解馋的小餐馆,如今的门面看起来相当上档次,名字叫做Hatzot Steakhouse ,英文就是Midnight Steakhouse,换成中文应该是“午夜牛排馆”的意思,招牌上刻着的年份是1970年。


以色列这地方,餐馆店铺,包括公交车等,希伯来文是主力,同时标注英文的很少,还真是一个语言挑战。为了弄清今天的这几个名字,我认认真真的用书面形式请教的Gady院长。


Gady院长介绍说,这餐馆最早的时候只是一个很小的店,老板将当地一般人不喜欢的动物内脏等用非常便宜的价格买来,加工成食品,再卖给那些贫穷的人吃,结果竟然越来越火。再后来,这店已经不是仅仅服务穷人的餐馆,而是非常多人来此打牙祭,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特色饮食。

这店的招牌菜就是当地人最喜欢的萨比奇(Sabich),所谓的烹饪流程与那天介绍的萨比奇(Sabich)有一拼,也是一张披塔饼夹着,不过,这里面的主打食材是特色烹饪的鸡肉和牛羊肉,其他的我也就稀里糊涂了。


点餐后等了好半天才拿到这特色的当地美食,可惜寻不到座位。我们三个教授一合计,干脆跑到马路的对面,坐在胡同的台阶上就朵颐起来。

试着读了半天的“Meorav Yerushalmi ”的发音,终不得要领,英文的表达是Jerusalem Mix ,于是,我们几乎异口同声的笑说,这美味的中文就叫耶路撒冷肉夹馍吧。

已经夜深,马哈尼耶胡达市场的摊位大部分已经收了,人也不多了,可是市场内的几家小酒吧的热闹好像刚刚开始,音乐声震耳,年轻人扭着舞步,呼叫声此起彼伏,这哪里像传说中的圣城肃穆,开心也是圣城的一种生活。


Gaby院长开着车子,尽量多的带我去看一些名胜古迹,说一些故事给我听。

其实,我记住的不多,太多的故事要在接下来的百日中去消化,去品味。



万方教授发了一个朋友圈,她写道:

最闪亮的时光是温哥华的张家卫教授来访,老以和我按照中东的点儿快8点才到特拉维夫约他出来,开车近1个小时到了耶路撒冷,然后兜转回到他的住所已近凌晨1点。

老以认真讲诉【圣经.旧约】里史实的部分,和上帝选民的意思,认真到我这个无数次聆听的听众还要被要求谷歌翻译成中文,查证细节,不能给记忆和历史带来任何扭曲。

张教授在后排认真倾听。老以带张教授看山对面的夜景国会、希伯来大学、以色列博物馆。然后讨论张老师这三个月里最合理和最有效的行程。

我知道这夜游圣城,绝对加速了张老师从特拉维夫尽早搬到耶路撒冷的决心。

由衷希望张老师的以色列百日散记精彩呈现,为他的行程尽微薄之力。

的确,跟友人游访以色列,更深刻的感觉不游历耶路撒冷的以色列行程是不完整的。从友人的角度看我渐渐熟悉的世界,可以感知在以色列居住一年对这个高科技高密度高传统也高批判文化的洋葱般一层又进一层的理解。

在学术休假以色列开始倒计时的日子,珍惜每一次的美好相遇和重逢。

谢谢你们,Gady院长和万方教授,感恩遇见。

——张家卫以色列百日散记(2022.9.8 5天)

461 次查看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欢迎订阅,获取最新活动、文章:

​小众不小,我们同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