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小众崛起:为什么是现在?10/21/2017 (第36日)

这些天,跟硅谷的一些朋友聊天,因为知道我是研究小众行为学的,因此最多的问题就是"小众是什么?"、"小众是今天才有的吗?""小众的商业价值在哪?" ......回答这样的问题并不难,因为这是非常基础的问题,而且已经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只是我们很多人并不自知而已。


因为继2016年出版《小众崛起》一书,2017年的计划就是撰写《小众战略》,希望可以2018年出版,因此"小众"这个词汇在我脑海中几乎是天天萦绕......


2016年的最后一天,"逻辑思维"的2016年跨年演讲,罗胖说了这样一段话:"这个世界正在飞速逃离你的理解范围。互联网刚起来的时候,我们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知——世界会是平的。我们以为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交流工具,它会把整个社会像一碗鸡蛋一样,慢慢地越搅越匀,大家会共享信息、价值观、观念和认知。但是十几年过去,我们发现,世界是碎的。"



而2005年,美国的竞争战略之父托马斯•弗里德曼就说:"世界是平的"了,那个时候世界还是一个互联网正在发展的时代。


再后来,移动互联网来了,社会化媒体来了,大数据也来了……,而今天,人工智能又成为街谈巷议的热词。移动互联网使每个人都有了或多或少、真正意义上的碎片化人格,直接影响了原本大众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需求的碎片化,因为大众突然发现,碎片化的需求是完全可以满足的,原来不敢放肆标榜的"小众标签"今天成了一种时尚。


在供给趋向无限可能的今天,消费者的各类原始需求几乎都可以得到满足,由此衍生出的超细分需求也开始凸显,而商业的未来就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大部分小众市场"的布局。Facebook于2012年上市,而它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2010年的时候说:"如果一定要我预测的话,下一个爆发式成长的领域,就是小众经济。"这是不是一个"小众"的胜利呢?!


"小众模式"之所以会成为今天以及未来的趋势,并非偶然的事件,而是一种必然的发展逻辑:


  1. "有闲阶级"的大量产生:巴里·施瓦茨教授《无从选择》这本书,就是论述了这样一个观点:丰饶社会和有闲阶级使得消费者从"Consumer"(消费者)变成了"Prosumer(参与生产的消费者)"。


  1. 长尾效应:2004年,当长尾理论的发明者克里斯·安德森第一次提出"长尾"理论的时候,互联网正处于PC时代,长尾效应让厂家不再受货架供给瓶颈的束缚,小众需求由此聚合,从而产生了供给与交易的可能性。而今天,我以为已经进入到后长尾理论阶段,即伴随着工业4.0的推进,生产一件产品的成本与生产多件产品的平均成本之间的距离在缩小,其差异将无限小的趋近于零,这意味着生产与销售少量产品也是具有收益的,而非简单的规模定制模式才有价值。


  1. 移动互联效应:移动互联与PC互联最大的不同并不是互联手段产生了移动,而是"人的互联"。移动互联使人与人之间实现了真正的链接,将碎片化的消费者行为、角色最大化地打通,让每一种"小众"的需求都有机会得到最大化的满足。


  1. 反馈经济:移动互联时代,企业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小众群体进行精准的定位,与其不断地进行互动,深度挖掘其需求。甚至可以用适合精益创业的MVP(最小可量化产品)的方式,来先行验证小众群体的需求。


小众并非今天才有,但是确实是移动互联网重新定义了"小众" !要想正确理解小众模式,我们需要首先正确理解小众。小众产品追求的绝不是受众的"小",而是需求的"小";小众产品不是满足"小部分人的需求",而是满足"人的小部分需求"。有的人或许会说,这是在玩文字游戏吗?当然不是,二者不但有区别,而且有大区别。前者是纵向的,后者是横向的。前者极有可能越做越小,而后者则有可能做出更具影响力的大众化"小众"产品。


我经常说:1999年马云十八罗汉湖畔开会的时候,名字甚至有点忌讳的"阿里巴巴"绝对是小众中的小众,而18年过去,阿里巴巴已经开始高处不胜寒,因为它已经是绝对的大众产品了。


小众同样具备"鲸吞"大市场的能力。



7 次查看

​欢迎订阅,获取最新活动、文章:

​小众不小,我们同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