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认识的张家卫 | 2019.11.20 第74天【张家卫多伦多百日散记】


9月份从温哥华来多伦多的时候,因为是驾车从西到东,因此就带了大概四箱《硅谷视界—未来大变局》的书,大概是60册,是我硅谷时候写就的《硅谷百日散记》的合订本,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开始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送,因为我也有点半文人的“酸味儿”,恐被人视作嘚瑟。两个多月过去,有缘相识的人越来越多,竟然有点一册难求,好像只剩下四五册了。



今天,我拿回来一本,自己阅读了一下。好多的文字虽然有些陌生了,画面却一个一个的扑面而来,温馨还带着些许感动。这本书的后记中记录了好多支持者的名字,但是最惦记的是李铭同学,他不仅仅是出版这本书的策划者,还动了尘封多年的笔,2018年4月6日,亲自为书写了《序》。他的笔曾经为国家领导人写过《传》,写过无数的大文章,弃文从商之后,更是低调的一头埋在生意里,变得越来越仙风道骨了。

我说:“多写写现在,少唠叨过去。”

他说:“让我作《序》,就必须真实的写。”

将之贴在今天的《散记》,一是记忆;二是谢意;三是感恩行走路上遇到的一切善意,包括挥之不去、如影相随的“不善意”。美国丹佛是一个应该记住的地方。

认识家卫教授,还是在十多年前。那时,他还是一名企业家,是一家相当规模企业的董事长,业务涉及物流、海运、国际贸易、地产以及投资等诸多领域。我们结缘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班。

做同学日久,而且很聊得来,方知家卫曾是大学时候的校学生会主席,当年学生中的风云人物。工作后,因为表现出色,进步很快。上世纪末,他三十岁刚出头的时候,因为一个著名的11.24中国海难大事件而临危受命,并成功脱困,赢得赞誉,因此早早的成为掌管一方的企业掌门人,在业界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

我们曾经在课堂上请教过他解困的妙招,他说:“除了赢得各方支持之外,就是将自己置身于其中而同舟共济,这就是最好的脱困良方。”他用了他当时一次全体员工大会上的发言佐证了这样一点:“我既然来了这里,就是跟大家伙上了一条船,船沉了,我和你们一起玩完儿。你们依然是公司的宝,过去辉煌,未来还会继续辉煌。我承诺,公司只要没有完成复航、开业,我绝不离开这里。”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在北大光华读书的日子里,他的风趣、睿智、豪爽,使得他聚集了相当的人气。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他好学的态度,以及特立独行的真性情。

课堂上,他完全是一副学生模样,听课相当认真。某堂课,他坐在我旁边。老师在前面滔滔不绝,他双手在键盘上上下翻飞。课毕,老师讲课的重点内容,已录入其电脑中。心思手动,速度之快,堪称一绝。而课间或者是我们有机会同行游历的时候,他最经常的场景是手捧一本书,边读边在书眉或者书的空白处写些要点体会什么的,其聚精会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一般不大太多讲述自己的企业故事,偶尔分享也是轻描淡写。只是知道一路走来,颇多艰辛,但是都从容化解,拥有不少的荣誉和头衔。有一次,我们在讨论为官从商的利弊得失之时,他说:“做好的企业领导不难,做困难的企业领导才是难,但是其中甘苦却是最锻炼人的心智和能力。”据说,曾经有一位上级领导在给他的推荐评语上写道:“该同志曾经挽救了三家濒临破产的企业!”每每说到这些,他都是笑而略过。

因为同学关系,我们得以有机会接触家卫的企业和员工,其中两件事情至今我还记得。一件就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时,他所在的企业也面临沉重打击,由于对方韩国方面的突然宣布破产导致上亿元的应收账款瞬间成为泡影,直接导致了公司资金链面临崩盘的危险。他的沉着冷静是一方面,而他的严厉更是令很多员工不寒而栗,办公室墙上高悬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居安思危,居危思进”。绝对权威之下,他说:“当下,全公司只有我一个人说就够了,其他人只有执行的责任!”

另外一件事情是一次北大光华的“移动课堂”,他担任属地接待的组长。当天的接待过程中,一位接待组同学打乱接机小组的排车计划,私调一辆奔驰车去接另一个某省首富同学,让工作人员无所适从。家卫知道后,火冒三丈,当众责备那个同学:"无论企业做大做小,来的都是同学,凭啥用车还要分三六九等?"一点面子没给人家。

那次的活动令人难忘。在家卫的安排下,同学们不仅登上了海军部队的炮艇在海上巡视,还和战士们一起座谈联欢,军民共建。课程结束时,每个同学收到一个精美的轮船模型,这是家卫特别给同学们准备的礼物。轮船铭牌上面,还细心的刻有每一位同学的名字。

后来,我们还知道,家卫为他的母校大连海事大学,捐建了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心海沙龙"咖啡馆,还设立了一支“心海教育基金”。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不仅邀请名家学者到咖啡馆举办不同形式的讲座,还为学校老师和同学提供迸发思想火花和学术实践的场所,并且每年订购几千册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中外精品图书,希望用十年的时间做成一个有浓厚咖啡馆和人文气息的小型图书馆,回馈母校。他说:“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但是如果可以持之以恒的坚持做一件事情,就是对于人文社会的一点贡献了。”算了算,他捐建的“心海沙龙”应该已经过了8个年头。

有一次,我们在北京一起喝茶。家卫对我说:“我一直以来最大的心愿就是做一名大学老师,但是一直商海沉浮,没有机会成就梦想。现在,企业已经非常有规模,并且兵强马壮,该是退一退,沉一沉了,好好总结下成败得失,教书育人吧。”其时,他正在一家上百亿规模的大型企业担任总裁。

几年后再见时,他竟然真的弃商从教,从企业退了出来,成为大连海事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研究方向是商业模式和战略管理,并且创立了世界海运研究中心,诸多真知灼见常见于报端杂志。

大约三四年前,家卫来北京,约我一起见北大一八九八咖啡馆创始人杨勇,那个现在被称为"杨众筹"的北大学子。

那时,家卫的眼光已不局限于眼前,任何经济领域出现的新事物,他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当时,众筹刚在中国兴起,而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就是杨勇设计的北大一八九八咖啡馆。

那天在一八九八咖啡馆与杨勇畅聊后,我们俩人继续坐在那里探讨。他告诉我,最近接到了加拿大西门菲沙大学做访问学者的邀请,他想去国外充电学习下。当时讨论,如果作为商业模式研究的话,众筹这个在国内新兴起的现象,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几年后再在温哥华见到家卫时,他已经搞得有声有色了。作为首席架构师,他采用中国式众筹的思维和方法,联合了100位不同领域的精英华人,创建了1029咖啡馆,并用圈层链接的方法,使得不少股东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另一个让他声名鹊起的事儿,是他联合当地著名大学的华裔教授,发起组建了加拿大第一个华人智库—灰熊研究院,作为第三方独立机构,对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这两年,作为专注小众行为研究的学者,家卫翻译出版了《小众行为学》,写出了《小众崛起》,《众筹学》等相关理论书籍。2016年11月,他与其他教授合作,在加拿大著名商业期刊《Ivey Business Journal》发表了"Croudfunding's  Cafe  Society"论文,第一次将小众众筹的理念和方法,介绍给西方主流学术界。作为加拿大西门菲沙大学比迪商学院杰克.奥斯汀亚太商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家卫与其他教授合作撰写的四个《小众众筹案例》,成为商学院的阅读教材。

如今,通过他的小众理论运用到企业实战中获得成功的企业家,又成为小众理论的拥趸和推广者。通过小众行为而进行的圈层链接,越发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家卫从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转型为北美研究众筹和小众行为理论的知名学者,实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其中的努力,一般人难以企及。

家卫有晨读和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记得一年前,他向我推荐《未来简史》一书,之后,就看见他把每天的读书心得,写下来分享到好友群里,坚持数月不断。在看星云大师《幸福箴言》时,他把每天读书体会分享到群里,引起当地华人传媒关注,并开始连载。

2017年年初,家卫独自跑到温哥华岛上一个汽车营地,闭关读书写作。整整三个月时间,家卫栖身在十平米的小木屋里,写出了15万字《小众战略》第一稿,重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并做解读分享。9月份,他又按计划到硅谷游学三个月。

在硅谷期间,家卫依旧每日笔耕不缀,将所见所闻所想,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写出来,其中不乏新思维新动向,读来真实自然,仿佛身临其境,和他一起走了趟硅谷。

一百天,每天二千多字的见闻体会,汇集成了《硅谷百日散记》。南加州的"土地银行";邂逅悬崖小屋;我可以直接说"互联网将消失";我们都将活过一百岁;硅谷的资本主义将如何终结……看到这些题目,是不是已经有了阅读的冲动?

在我看来,《硅谷百日散记》,其实是家卫在硅谷期间写下的日记,也是他对一些问题深度思考的原始记录。家卫眼中的硅谷,是一个需要体会和需要感受的存在,而这样的存在,一定是一个地方有着每天都在问答不同问题的一群人,而这群人最集中的地方,就是硅谷。这也就是为什么他要去硅谷的原因。

家卫是我认识的企业家里学术成就最高,学术界里企业经营得最好的人。由于他有做企业的成功经验,所以做理论研究时,视角往往与众不同,少了象牙塔里的学术气,而多了可操作的实战性。

"未来世界,一定是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信任和语境相同的合伙人,将成为未来最宝贵的财富。" 新年伊始,家卫在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做了一次跨年演讲,我去听了,并解读出了他小众行为研究的主要观点。

时间也许可以证明一切,让我们拭目以待!


25 次查看

תגובות


​欢迎订阅,获取最新活动、文章:

​小众不小,我们同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