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家卫
以色列百日散记(21)
“在英国,权力和荣耀是彼此分开的。
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的元首,却并没有实权。
她遵循着祖辈的承诺,直到离世才能卸任。
女王的第一任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1953年曾对此做出如下阐述:‘一次惨败:议会罢免了政府;一场大胜:人们为女王登基而欢呼。’
那些真正手握实权的人——领导所属党派赢得议会多数席位的首相——在大选中来来去去,而女王作为国家的最高元首却屹立不动。
她没有权力管辖政府,但她拥有一种掣肘威势。
因为有了她的存在,首相就永远不能成为国家第一人。
‘她使得独裁的难度更大了;她使得军事政变的难度更大了;她使得专制的难度更大了。’
索尔斯伯利第7代侯爵(7th Marquess of Salisbury)罗伯特·盖斯科因-塞西尔(Robert Gascoyne-Cecil)是一位保守党政治家,亦是前上议院议长,他如此说道:
‘以上情况很难出现,因为她已占据了国家元首的位置,而所有政治军事的变动都有正当程序可循。”
当然,女王也有外在的影响力:“她有咨询权、褒奖权及警告权。‘
对公众而言,她通过以身作则为公众施加影响,为政府和公民立下高标准,对臣民取得的成就进行奖励,并用心地履行自身的职责。
托尼·布莱尔是女王在位期间的第10位首相,他把她称作‘在动荡的世界中团结统一的象征……是英国的最佳人选’。”
以上的评价来自《伊丽莎白女王传》书中的段落,作者是萨利.比德尔.史密斯,译者是吴果锦。
伊丽莎白二世,英国女王,2022年9月8日逝世,9月19日在英国伦敦西敏寺举行了国葬,享寿96岁。
她1952年登基,在位整整70年,当时的首相是温斯顿·丘吉尔。
过去70年,受女王任命组建政府治国理政的首相共有15个,再加上与她交集的丘吉尔,一共是16位首相。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 1951 - 1955)
1953年,女王、查尔斯王子、安妮公主与首相温斯顿·丘吉尔。
安东尼·伊顿(Anthony Eden 1955 - 1957)
1956年,女王与首相安东尼·伊顿握手。
哈罗德·麦克米兰(Harold Macmillan 1957- 1963)
1960 年,兼任牛津大学校长职务的首相哈罗德·麦克米兰迎接女王访问牛津大学。
阿勒克·道格拉斯-霍姆(Alec Douglas-Home 1963 - 1964)
1964年,女王在一次宴会上与首相阿勒克·道格拉斯-霍姆及夫人说话。
哈罗德·威尔逊(Harold Wilson 1964 - 1970)
1969年,首相哈罗德·威尔逊觐见女王。
爱德华·希斯(Edward Heath 1970 - 1974)
1970年,女王和首相希斯(左二)在首相乡村别墅契克斯接待到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夫人。
哈罗德·威尔逊(Harold Wilson 1974 - 1976)
1976年,女王与首相威尔逊在唐宁街
詹姆士·卡拉汉(James Callaghan 1976 - 1979)
1977年,首相卡拉汉在温莎城堡与女王午餐。
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 1979 - 1990)
1984年,女王与首相撒切尔夫人在白金汉宫招待来访的美国总统里根。
约翰·梅杰(John Major 1990 - 1997)
1992年,女王和她的首相们:撒切尔、威尔逊、梅杰(左三)、希斯和卡拉汉
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 1997 - 2007)
2002年,女王在白金汉宫,邀请托尼·布莱尔出任首相组建政府。
戈登·布朗(Gordon Brown 2007 - 2010)
2012年,女王和她的首相们: 卡梅伦、梅杰、布莱尔、戈登·布朗(右一)
大卫·卡梅伦(David Cameron 2010 - 2016)
2010年,卡梅伦领导的保守党在大选中赢得微弱多数,女王在白金汉宫接见卡梅伦并邀请他组建新政府。
特蕾莎·梅(Theresa May 2016 - 2019)
2016年,卡梅伦在英国公投脱欧后辞职,特蕾莎·梅继任工党领袖,前往白金汉宫觐见女王。
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 2019 - 2022)
2019年,脱欧协议迟迟不能通过使梅首相黯然辞职后,约翰逊继任,到白金汉宫接受女王的任命。
利兹·特拉斯 (Liz Truss, 2022 - )
保守党新党魁特拉斯应邀到苏格兰巴尔莫拉尔城堡(Balmoral Castle)接受委任。她成为女王在位70年来任命的第15位首相。
中文的语境中常常将大英帝国描述为“日薄西山”,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或者,至少说是中国式的一种解读。
我在2018年的【英国百日散记】中记录了我的百日观察,即:
二战后英国退居二线,与其说是不得已的选择,毋宁说是痛定思痛,从而在英国上下形成的一种集体共识,那就是:
“老大不好当。”
“英国要的是国家和平与百姓安宁,不要土地,更不要战争。”
“美国是英国最可靠的盟友,是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没有之二。”
伊丽莎白女王的七十年,如果称为一个时代,那就是用行动践行了英国的选择。
事实证明,英国的选择是对的,无论在哪一个方面。
伊丽萨白二世2011年访问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坐过的长椅。
大英帝国的选择,为“大国梦”的统治者们走了一条“前车之辙”。
可惜的是,“大国梦”的统治者们虽看到了“前车之辙”,却从“前辙可鉴”的成语中,认为自己一定能行,要比大英帝国的本事更强。
俄罗斯总统普京正在实践的就是昔日大英帝国曾经拥有的光荣与梦想。
对,还有被列宁同志埋葬的昔日沙皇俄国的曾经荣光。
9 月 30 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宫签署了一项法令,宣布乌克兰的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地区独立,正式接纳其军队控制下的 4 个乌克兰地区。
有人高兴的说“终于落槌定音”,也有人气愤的说“图穷匕首见”。
英国女王的时代,“王”代表的是荣耀,就“权力”而言,更多的表现是“头衔”。
普京总统改造的俄罗斯政体-名为民主,行的却实实在在的是王权的章法。
伊丽莎白女王的葬礼,没有普京大帝的身影。没请,他也不喜来。
因为,互不待见。
我的印象中,伊丽莎白女王,就是一位雍容华贵、举止优雅、慈眉善目的老奶奶,像极了大英帝国的后来。
她走了,英国人怀念她,全世界的人都在怀念她。
其实,怀念她的人也是在怀念和平,怀念二战之后来之不易的世界秩序,怀念“枪炮声越来越少”的七十年,祈祷未来可以再有世界和平的七十年。
前王室总管大卫·艾尔利曾说:“她是身处动荡时期的人们最后的依靠。”
【圣经.新约 歌林多前书(Corinthians)】
【圣经新约: 哥林多前书( Corinthians) 第13章】第3节说:
三件事将永远存在——信仰、希望和爱——其中最伟大的是爱。
(And now these three remain: faith, hope and love. But the greatest of these is love.)
我一直深以为然,也是对世界一直抱有希望的信仰所在。
——张家卫以色列百日散记(2022.9.24, 第21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