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叶辛书房的图书馆很有味道,有书院的感觉,与当地名人画家钱慧安老先生的纪念馆放在一起。
刚入叶辛书房的环境,一面墙上的红字就映入眼帘,果然是大红人。
叶辛,1949年出生,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是当代文学界的一位大腕儿,据说在不少的地方都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图书馆或者书院。
我觉得挺好的,叶辛写的关于高桥镇的文字,也是情真意切,饱含情谊。
他写道:
其实我和高桥镇的缘分,还可追溯到青少年时代。
上世纪50年代,我还是一个初中生,有一位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小顾,他家是高桥镇旁顾姚村人、“文化大革命”停课闹革命的时候,他喜欢到高桥顾姚村爷爷家玩,并邀请我同往,在他爷爷(他按浦东习惯叫“大大”)家住。他的爷爷兴致上来了,会给我们讲过去的往事。
高桥镇非常认叶辛,叶辛也就来了。
木心没来。
Lynette说,叶辛写的小说也真的是好,比如《孽债》,读了会把人哭死。
我是信的。
读木心的作品呢?不会哭,会有一种揪心的伤痛。
叶辛高桥书房落户高桥,是一件好事。但是,高桥镇不见木心,高桥的形象至少在我眼里,要逊色太多。如同今日高桥镇在上海的地位,如果没有外高桥,估计没多少人会知道高桥。高桥人引以为傲的那些名人和历史,上海人或许会说上一二,但其他人就甚少知道了。
木心,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人名,尽管他没有叶辛那么多的头衔。
看来,要看木心,还是要去乌镇。
木心1982年去美国,在异国他乡近三十年,最后还是回到了故里。但大家都知道,他的回归,主要是因为陈丹青的用心,还有乌镇旅游的创始人陈向宏的诚心。
2013年,凤凰网文化曾经与陈向宏有一个对话,其中有一段是关于木心的。我觉得陈向宏说的话是真诚的。
凤凰网文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木心先生的。现在听说木心纪念馆和美术馆都在建设当中,2005年接木心回来乌镇的时候,他当时可能还有点怀疑说,会不会有些什么商业上的炒作,但是你们说的是,我们只是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特别想让您解释一下这个补偿的心理是什么概念?
陈向宏:木心这个事情我觉得我们乌镇真的是认真负责,我们没有任何的商业利益、商业炒作。乌镇在这件事情当中,是最最纯粹的,完全是从一个家乡人民,对一个漂流在海外的一个艺术家的一种礼仪。
所谓补偿就是说,这老人一生坎坷,这么多才的一个艺术家,我老觉得他一生中至少有2/3受到社会不公平,他从来不抱怨,从来没说过自己狱中怎么样,或者说曾经对待他的社会制度怎么样,这是我非常佩服他的。
他总是用玩笑的口气,调侃的口气来说这个事情。他老是说文艺复兴,这是一种姿态,我甚至题词都不让他题词,就是每年有一帮员工来服务老爷子,老爷子脾气又有一点怪。
我开个玩笑,我去认个爷爷回来,他对我的信任就是对乌镇的信任。
丹青和我上次在新周刊的访问,我就说,我真受他感动,这个人也是一个儿子对爷爷一样的,就是很真挚的,不是做秀,很多年都这么过来的,都彼此了解。所以我说他很幸福其实,真的很幸福。
“接木心回故乡 是乌镇人对海外艺术家的礼仪。” 陈向宏是一个让人值得尊敬的官员型企业家。衷心希望他和陈丹青会平安。
由着这个思绪,我就又想了,我们去了海外,百年之后,究竟要去哪里呢?落叶归根,还是落叶生根,归到哪里,落到哪里?
其实,这样的问题永远也不会有唯一的答案。
中国传统中“落叶归根”的概念深入骨髓,但是,全球化的今天,地球人的称谓让“落叶生根”的观念更加务实,更加有生命力,也让华人有了融入世界的新动力,成为真正的“地球人”、“世界人”,而不是中国之外所有地方的过客。
如果我们看一下历史的长河,看一下国家的兴衰,具体到城市的演变。我们就会很容易的发现,古往今来,最有创造力和活力的城市源头就是移民。
上海是因为移民而起,高桥也因为走了出去才声名大振。美国的旧金山、英国的伦敦、加拿大的温哥华、日本的东京、新加坡,还有中国的成都、青岛…… 哪一个不是蜚声中外的移民城市呢。
生活在海外的华人,是移民,其实,除了原住民,所有的其他族裔都是移民。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移民,而是要有一种文化自觉之后的文化自信,勇敢的与其他族裔、其他文化,创造新的移民文化,将自己的标签融入主流文化的熔炉之中。
我倒是觉得杜月笙才是高桥值得骄傲的一种精神,就是敢于斗狠,敢于竖起高桥人的大旗,让高桥人在大上海落叶生根,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
当然,落根,要落到欢迎移民的地方,而不要去不欢迎你来的排外城市。我们无需承担改变他人的使命。
【未完待续,明天续(七)】
——张家卫成都百日散记(2021.12.18第72天)【木心随笔(六)】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