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是建伟推荐给我认识的一位波士顿小美女,一个非常开朗却有着不浅阅历的湖南妹子。
丁丁目前就读于波士顿爱默生学院(Emerson College)新闻专业。爱默生学院创办于1880年,却是美国人包括全球电影电视和新闻传媒人向往的圣殿,好莱坞和美国报业等领域好多的著名制片人、导演、演员和报人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丁丁从中国上海交大毕业之后,来到美国波士顿攻读爱默生学院的新闻系研究生。当我们俩在哈佛广场上那家著名的星巴克咖啡的二楼见面的时候,她说:“我的理想是做一名战地记者!”
丁丁喜欢舞文弄墨,当然文风是90后们的小清新和绝对不废话的“直击留学生们的痛点”。我问:“什么是留学生的直击痛点?” 她瞥了我一眼说:“学生们读书社交的一切指南,比如说吃喝玩乐!” 她刚来波士顿的时候,为波士顿留学生网撰写过文稿,两年过后,已经成了新媒体部的主编。目前她刚刚申请到美国最大的主流媒题之一The Boston Glob《波士顿环球报》的见习职位,非常兴奋,因为她是这批见习生中唯一的一位华人。得到这一职位最重要的原因是导师的一封推荐信,她说:“这就是爱默生学院的价值。”
撰写过波士顿留学生指南的丁丁,自然是最好的导游,她如数家珍。丁丁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带着我认认真真的走了一遍哈佛大学校园,留下不少的哈佛瞬间,也知道了不少哈佛大学或者说波士顿诸大学之间流传和背后鲜为人知的人文、科技和学生求学、恋爱、就业的故事。我们像老朋友一样逛了学校的埃及文明博物馆、阅读了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坐在哈佛先生铜像边上的鲜艳草坪椅子上探讨80后、90后和00后的未来人生……从哈佛西北部并不起眼的叫作“约翰斯顿”( Johnston Gate)的正门出来,她像个小助理一样把我送上车,叮嘱了司机,然后帮我投了币,还给了我10美元以防万一错过了下车的车站……
丁丁的好朋友柯嘉同学跟我说:“外面的人往往觉得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MIT)是竞争关系,事实上,站在我们内部看,它们是非常好的合作关系。两个大学的很多学分课程都是可以互选的,一方有项目也是会先想到与对方大学进行研究合作,工作人员的招聘也是会首先去考虑对方”。我说:是竞合,也是自信。丁丁从她自身的角度也给予了佐证,波士顿区域或者说美国的大学都是这样一种包容的文化,Summer期间好多大学之间的课程都是可以互选。很多公共学分可以相互转移。 丁丁平日里喜欢去哈佛舞团训练,毫无违和感。
前些日子,我去尼亚加拉大瀑布,随加拿大大湖货船航行,曾经偶遇了一座小小的博物馆,名字好长,叫圣.凯瑟琳斯博物馆和威兰运河中心 (St. Catharines Museum & Welland Canal Centre),圣.凯瑟琳斯是当地小镇的名字。博物馆里,除了琳琅满目的运河航运和小镇历史以及老物件的展览,一隅不大的展览区引起了我的兴趣。展览区的名字是“The Freedom Seeker”(自由的追寻者),主角是一位黑人妇女,名字叫哈莉特.塔布曼(Harriet Tubman)。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位美国自由战士的名字,也纳闷难道是加拿大的黑奴制度解放者吗?但是为什么会出现在如此之小的博物馆中呢?与加拿大的圣.凯瑟琳斯小城又有什么关系呢?端详了一会,我没能去深究,于是在博物馆书店里买了一本介绍她生平事迹的书《Harriet Tubman》,带着疑惑离开了这里。
波士顿除了文化之外,还见证了发现美国新大陆的历史和美国建国史。全世界人们都知道的“五月花号”登陆的地点就在波士顿西面50公里的普利茅斯小城,美国独立战争的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波士顿,《独立宣言》的首次宣读就是在波士顿的老州议会大厦(Old State House)。
夜深人静的波士顿时间里,翻阅波士顿的历史,如同回望美国的沧桑400年。我一直纳闷于一批大英帝国不受待见的清教徒再加上一些贫困潦倒跑生活的英国贫民,为什么可以远涉重洋来到这片陌生的北美新大陆,建立而且建设了如此强大的一个美国,并成为全世界向往自由人士的天堂?打响独立战争赢得胜利的美国人为什么留下了黑奴制度?美国的黑奴制度是南北战争的导火索吗?加拿大的价值观与美国的价值观是完全一样的吗?
从多伦多来的时候,我带上了《Harriet Tubman》这本书,我直觉的认为这会成为寻访波士顿“自由之路”的一个切入点,因为我一直认为美国社会追求自由的过程中,1776年彻底的摆脱了大英帝国,获得了美国人的完全自由。但是,《独立宣言》宣读之后,最困惑的或者说最纠结的自由就是“美国黑人的自由”,直至今天。
今天,我知道了麻省剑桥市还藏着一座小小的哈莉特.塔布曼博物馆和教育中心。她正是出生在距离博物馆几英里的多切斯特县(Dorchester County),这里保存着她的生平事迹和遗物。我去看了看,博物馆里一幅哈里特·塔布曼伸手救人的壁画,直击人心,这幅壁画5月份才刚刚完成。这说明哈莉特.塔布曼不是历史,而是正逢其时,美国的“白人至上”主义似乎又有些死灰复燃。
【未完待续,明天续(四)】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