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张家卫

真实的孔子(第63天/2020) 【阅读钱穆先生《孔子传》(一)】

为什么选择来萨省,不少朋友问这个问题,其实庚子年百日的第一天就已经阐明了。因此,一概温暖的回复:请阅读第一天的散记《风雨无阻》……

了解一些情况的不少朋友觉得一定是与架构中的萨省孔家庄有关,那倒也是,可以实地去研究和落地一件事情,总是会觉得成就感多些,更何况与孔子有关。



前些日子,阅读了钱穆先生著作的《孔子传 》,也算是温习孔子的故事,让孔子穿越时空,靠近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更近些。

三联书店推荐说:《孔子传》一书综合司马迁以下各家考所订所得,重为孔子作传。其最大宗旨,乃在孔子之为人,即其所自述所谓“学不厌、教不倦”者,而以寻求孔子毕生 为学之日进无疆、与其教育事业之博大深微为主要中心,而政治事业次之。故本书所采材料亦以《论语》为主。

《孔子传》除前言以及附后的《孔子年表》和四个《附录》之外,共八章。分别是:

第一章 孔子的先世


第二章 孔子之生及其父母之卒


第三章 孔子之早年期

第四章 孔子之中年期


第五章 孔子五十岁后仕鲁之期

第六章 孔子去鲁周游


第七章 孔子晚年居鲁


第八章 孔子之卒

作者钱穆(1895-1990),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即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我就按照钱穆先生列出的年表顺序,试着用大白话解读一下孔子平凡中成就的不平凡一生,也延伸说说孔子世家1000年前险遭灭顶的“孔末之乱”,说说老张家与孔家的过命交情。

孔子的祖辈是商朝的王族,后来到了宋国做了大官,再后来去了鲁国,但是官却是越来越小。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是鲁国挺有名的武士,官职是陬邑(zōu yì)大夫,但拿出地图量一下,其管辖的范围应该相当于今天的乡镇长,即鲁国陬邑的昌平乡,就是今天山东曲阜城东南方向的鲁源村所以说,“孔子是落魄的贵族” 应该是一个比较准确的描述。

孔子父亲的原配大夫人生了九个女儿,为了留后,叔梁纥就娶了一个妾,生了一个儿子,叫孔皮。但是不幸,孔皮或者是先天性小儿麻痹,或者是真的因为“皮”而摔伤,总之腿脚落得了残疾。因此,孔子的父亲又娶了大户人家的女儿颜征在为妾,也就是孔子的母亲。当时,孔子父亲66岁,孔子母亲才18岁。

孔子父母二人,常常去当地的一个叫做尼丘山的地方拜山求子,也许是土地爷爷显灵,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

孔子一出生,就跟一般小孩子长得不大一样。一般人的脑袋都是中间高两边低,但孔子却是中间低,两边高,很像这尼丘山。因为是尼丘山求来的,孔子取名为丘,字仲尼。但是,因为长相奇特,其父以为“丑陋”而不喜,差一点丢了他的性命。孔仲尼的名字,仲的意思是排行“第二”的意思,因为孔皮为兄。

孔子三岁那年,其父叔梁纥突然去世。大夫人施氏为人不好,孟皮的生母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已因施氏的虐待而死。当下,孔子母子自然更不为施氏所容,颜征在只好带着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的其他地方讨生活去了。孔子自小也是受尽苦难,尝尽人间百味。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但是,即便如此家境艰难,颜氏夫人也是一直督促孔子好好学习,知书达理,积极向上。孔子的成长受其母亲的影响很大,也许可以从中窥见为什么孔子对礼法一直耿耿于怀。因为,孔子父亲纳娶颜氏夫人为妾的时候,应该是并未按照礼法给予正式的名分,因此他死后的葬礼颜氏夫人都没能参加,甚至叔梁纥的墓葬之地都无从得知。

孔子17岁那年,母亲颜征在去世。为了将父母合葬,孔子硬是将母亲棺木放在了繁华的十字路口,堵住南来北往的道路,以讨要熟人相告。果然有一老夫人同情其孝母之心,告知了地点,圆了孔子的心愿。

孔子参加了一个鲁国望族季氏的家宴,结果被家臣当作叫花子赶了出来,给了他很大的刺激。他从此更加发奋图强,努力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当时的六艺,很像今天的公务员必考科目。

19岁那年,他还专门跑去宋国学习殷商之礼,学有所成,小有名气,被一个贵族看上,还把女儿亓(qí)官氏许配给了他。

20岁那年,孔子结婚生子。鲁国的国君鲁昭公都来祝贺,专门派人送来了鲤鱼作为礼物,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因为是大儿子,因此取字为伯鱼。

这一年开始,孔子开始走上仕途,但当的都是小官,第一份工作是仓库保管员,第二份是畜牧站站长,然后又做了会计。尽管官一直不大,但是孔子每一份工作做的都非常用心,做的非常好,但是并无什么大的仕途。

30岁的时候,孔子开始办学,招收平民学生上课。第一批学生中就有子路、颜路(也就是颜渊的父亲)和曾点(曾参的父亲)。

34岁,他去洛阳,见到了老子,老子给他最大的忠告是三个字:“沉住气”。现在想想,老子这三个字算的准吗?如果回头千年去看,倒真是算的准,“沉住气”终于成就万世师表的孔子。

35岁,鲁国内乱,孔子就去了齐国,本来想施展抱负,结果遇到了晏婴,给他下了不少绊子,但是孔子从他身上也学习了很多,比如“和而不同”就是从晏婴那里来的。

37岁他回到鲁国,一住就是14年,思考人生,沉淀思想,广收门徒,布道天下,这也是孔子“沉住气”的最主要时期。

51岁,孔子终于等到了自己的事业上升期。官居鲁国中都宰,也就是首都的市长。然后做了司空,相当于今天的住建部长,之后又做了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长。

52岁,鲁国和齐国开会,孔子凭借一己之力在强大的齐国面前,不仅保全了鲁国的面子,还保全了鲁国的领土完整。这一时刻,是孔子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也是电影《孔子》的主要情节。

54岁,他推进鲁国的改革,其宗旨是削弱贵族的权力,强化君权。

55岁,孔子因为推进改革而得罪了贵族,再加上齐国从中挑拨离间,他往西前往卫国,尽管给了他同样的俸禄,但却并不信任他,而且还派人监视。他不得已又去了晋国,但这里更乱,他只能折返,回到了卫国,又呆了三年。

60岁,他离开卫国,欲回去宋国。在路上,他又在陈国呆了三年,也没太大成就。

63岁,孔子到了楚国的地界,国君本来想重用他,但是忌惮他的威望以及学生遍天下,会危及国君的地位,因此也是尊敬有加,但并不重用。如此,他又辗转回去卫国呆了三年。

此时的鲁国一直内乱,但孔子的学生中不少的已经建功立业,因此孔子的地位却越来越受到重视。

68岁,孔子被迎回鲁国。

小时候的记忆中,孔子一直是反面形象。从55岁到68岁的13年,正说是“周游列国”,但我小时候的课本和连环画册,孔子的形象总是与“丧家犬”相关联,以至于好久好久都没办法将“丧家犬”的帽子从孔子头上摘去。历史真的是可以成就人,也可以将人毁死,横竖都说的鞭及入里,入木三分,想不信都不行,说话的人全都是权威和专家。写到这里,我想无论以后他们再怎么说孔子的坏话,我也不会信的。

69岁,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

71岁,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死了。齐国发生政变,他的学生宰予也死了,卫国政变,子路被杀。

73岁,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阴历2月4号,一代宗师孔子去世。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

钱穆在书中说:“孔子死后,许多弟子都服丧三年,三年孝满之后,又哭泣尽哀,然后相别而去。独有子贡一人留下,在夫子的墓旁筑了一幢草庐茅舍,继续守丧三年。有些弟子和鲁国人因为追念孔子,把家搬到墓旁住下的约有一百多户,于是这里称为“孔里”。后来又把孔子的住房和讲堂,以及弟子们的宿舍改为孔庙,用以纪念孔子,并收藏孔子的衣冠琴书车具等生前用物。自此以后,年年奉祀。现在曲阜的“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即始创于此。”

【未完待续,明天续(二)】


——张家卫庚子年百日散记(2020.11.24第63天)

18 次查看

Commentaires


​欢迎订阅,获取最新活动、文章:

​小众不小,我们同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