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家卫
以色列百日散记(19)
对于我来说,耶路撒冷一直就像传说一样的存在,如果先把那些烧脑的宗教放到一边,耶路撒冷的现在究竟长成啥样呢?比如说:
犹太的、基督的、穆斯林的是不是水火不相容,彼此划界分区,戒备森严?
城市笼罩在肃穆的宗教气氛中,人们面色凝重,满街的黑帽子、黑长袍宗教人士,步履匆匆?
因为是圣城,城市的商业气氛是不是表现的很保守,商业存在的目的仅仅就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物价很高,商品供应不富足?
由于与巴勒斯坦至今存在耶路撒冷归属权之争,是不是动不动就会剑拔弩张,人们的脸色时刻保持着警惕?
街上行走的军人和警察是不是总是荷枪实弹,保持着随时准备战斗的临战状态?
当地人对于华人的态度怎样?
……
我想,应该有太多人与我一样的问题多多,即使攻略网上,答案也是五花八门。
以色列的百日行走,主要的时间放在耶路撒冷,因为这是一个“思想”的地方,是一个与上帝亲密接触的地方,因为信上帝的人认为“耶路撒冷是上帝在人间的住所,这是他的城。”
第一天的耶路撒冷,我的耶路撒冷第一印象,虽不能讲准确,却是一种最自我的观感,就像恋爱一样。
睡了一个懒觉,听着门口书吧开门的声音起床,因为有老板和客人的说话声传来。耶路撒冷的太阳升起得早,七点钟天就大亮了。
煮了碗酱油面条,两只鸡蛋,一杯牛奶,算是早中餐。
出了门,出了胡同,顺着雅法街往东北方向,先去老城报到(Old City)。
老城的大小有0.9平方公里,1860年以前这里是耶路撒冷的整个城市。
所以说,老城就是耶路撒冷的市中心,是心脏,也是灵魂所在。
无论是信耶和华的犹太教,还是信耶稣的基督教或者信真主安拉的伊斯兰教,它们信的都是一位大神,那就是上帝,而上帝的恩典都在老城。
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到了耶路撒冷,第一个要拜的地方一定是老城。
走了一路的光景,看了一路的人,端详了墙上的照片和壁画,听了广场钢琴的音乐,也听到了穆斯林祷告的经文,还听了雅法门洞里悠扬的小提琴声。
当然,遇到了两拨军人,每一波都有十多人,有男有女,我还坐在一小队军人的身后,听他们的女长官训话。
尽管没听懂说啥,看这位年轻女长官以及队员们的表情,好像是开会,队员们一直在东张西望,不是想象中纪律严明的样子。
不过,每个人还真是都挎着长枪,子弹一定是在膛的。
我从雅法门进入的老城,登上了大卫塔的三层长廊,从各个方向眺望了城市,又去慢悠悠的转了老城的窄巷子,与犹太人商贩聊天,也与穆斯林的商贩聊天,还去穆斯林的餐馆就餐,询问了不少我关心的问题……
耶稣所在的圣墓教堂是第一天,我唯一前往的圣地景点。因为,据信这地方正是耶稣殉难的地方,耶稣受难走过的十四站苦路的终点在这里,耶稣的圣墓也在这里。
这里的游人很多,人也虔诚。
我也将手放在了耶稣受难后躺过的那块石板,因为抚摸的人太多,石板变得油光铮亮,有点凉。放了一会,手变热了。
好多人会把物件放到这块被称为血石的石板上摩擦,有点开光的意味。我没放,我觉得手开光了,就是最好,耶稣喜人,不喜物件。
天色已晚,老城的店铺陆续关门了,巷子里安静下来,餐馆的灯也就亮了。
我沿着雅法街往回走,特意去坐了轻轨,去了雅法中心,就是耶路撒冷中央巴士总站所在的地方。
为了寻找从街头广告上看来的小型二人组吉他弹唱的地点,我转了五六圈,问了七个人,有穿黑帽子、黑长袍的路人,有商贩,有看不出是哪一族的路人……
地点还是没有找到,一个年长的路人帮我研究了半天,发现是我因为不懂希伯来语,输错了地址。来到了西头,而正确的地址在东头。
不过也好,倒是与当地人以这样的方式体验了一下这城市的人文氛围。
又去了一趟马哈尼耶胡达市场,买了菜和水果,尤其是买到了据说不大好买的葱,菜摊上的中年人很友善,水果摊上的小孩子不仅友善,还非常活泼。
10新谢克尔的一串香蕉,他特意说20,我刚表示了疑惑,他哈哈笑起来,说是开了个玩笑。
雅法街上的商铺林立,大商场也不在少数,关门也很晚,广场上的人总是不断,零点了,街上还会传来欢声笑语。
我的小屋门口的胡同,那家叫做Barood的餐馆,半夜一点才会打烊。
原存脑袋里的那些问题,好像有了一点感觉,比如:
犹太的、基督的、穆斯林的人,住的地方确实因为宗教信仰的原因,扎堆儿自己的教区,但也不是绝对,至少雅法街上的人来人往,可是什么信仰的人都有。
耶路撒冷人的表情轻松愉快,游人们也轻松愉快。
耶路撒冷的商业挺发达,几乎可以买到任何你想买到的东西,物价确实有点贵,不过,商品充足。
军人们确实荷枪实弹,可那是威慑敌人的,军人们的街头表现就像是一群军校的学生。警察的表情倒是看起来会严肃不少。
作为华人,我遇到的每一个当地人至少在态度上都很友善。
老城穆斯林区的那位老先生叫John Attieh,85岁了,他的三个店铺紧靠着圣墓教堂,三个儿子打理,还有两个女儿,其中一个在美国加州,他拿出照片给我看,说他有三个太太。
他说他就出生在耶路撒冷,年轻时候走南闯北,去了美国、欧洲、非洲等非常多的国家,还曾与也门的国王一起会过面。年龄大了之后就回到耶路撒冷,不再出去了。
了解到我是中国人,对我说:“美国人不好,中国人与俄罗斯人联手对抗美国,好!”
小屋的主人Diniel是犹太人,信奉正统犹太教,他问我如果烹饪猪肉或者海鲜,能不能不用他的锅?我回答说:“当然可以。”
耶路撒冷的一粒老师和武先生夫妇,听说了这事儿,当晚就送来了一个【美的】牌多功能饭煲,还有一个不锈钢平底锅,而且听说我不喜欢毛毯,就从家里拿过来一床鸭绒被,让我顿时有了“家”的感觉。
这就是我的耶路撒冷第一天,一个来对了的城市,上帝果然不打诳语,善待每一个人。
——张家卫以色列百日散记(2022.9.22, 第19天)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