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自由女神 | 2019.11.15. 第69天 【波士顿的遐想(十)】

  • 作家相片: 张家卫
    张家卫
  • 2020年5月12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我问90年丁丁未来的打算是什么?她说毕业后争取去一家大的美国媒体工作,锻炼锻炼,然后再看是否回去中国发展。她有点担心前线记者如果没有足够的灵活度会写不出好报道,警醒世人。我讲了一个前几天纽约金橡树电影论坛上的一段对话给她听。


一个美国电影学院学习编剧的华裔学生问一位著名的美国华裔制片人:“如果我不能随心所欲的写作,比如会触碰到政治的底线,那怎么还会写出好作品呢?”制品人回答:“一是触碰政治底线的作品不要去写;二是要用心去写作,要真实,否则怎么会写出好作品呢?”


丁丁听了这个矛盾的回答,有点摸不着头脑。我解释说:我听懂了。其中的关键词是“用心”二字,矛盾的世界之中,唯有“用心”和“真实”才会写出好的作品,而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的功力便在于度量和把握!


美国东部纽约、波士顿之旅,放在了多伦多百日计划之中,抒发了我一直以来想要探讨的“美国和加拿大的黑奴历史”,去体味美国人包括加拿大人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原动力以及底气所在,思索一代一代勤勉、聪明的中国人为什么在权利和影响力上甚至还不如黑人,而我们自己却常常沾沾自喜而越来越沉迷于大中华崛起的美梦之中......我一直希望我的判断是错误的,却常常被后来证明是对的。


驾车从波士顿返回纽约的路程,我跑了有八个小时,除了走宽敞的95号高速,更多的是沿着长长的海边小镇道路行驶,蜿蜒曲折,晚秋的风光多了些沧桑却有另外一番质感的画面,普利茅斯、New London、New Haven的小镇都很美,到纽约便是另一番繁忙景象了。



纽约和波士顿的十天日子里,除了约见朋友,互相学习,获取灵感的安排,更多的是去通过体味美国东部的历史、文化、科技和人文的沉淀,寻找与加拿大东部的关联,进而了解加拿大和美国的同和不同,感受华人在北美的前世今生,想一想我们这些海外新移民应该做些什么才会不枉中国人的名号以及对自己的期许。


离开纽约的前一天,我去了位于纽约港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呆了整整三个小时。风很大,却阳光明媚,泛着波涛的哈德逊河和对岸的纽约城尽收眼底。


自由女神像是法国人送给美国人的礼物,1886年10月28日落成,是美国《独立宣言》面世一百周年的年景。塑像人物是一位身穿长袍的女性,代表着罗马神话中的自由神,她右手高举火炬,左手托着一本书,书上用罗马数字写着美国《独立宣言》签署的日期:“JULY IV MDCCLXXVI”(1776年7月4日),脚下躺着一截被砸断的锁链。



落成仪式结束后不久,非裔美国人报纸《克利夫兰公报》撰文:


“‘自由照亮世界’,的确如此!这一表述让我们感到恶心。这个政府是场狂噪的闹剧。它既不能、也不愿保护‘自己’边界以内的公民。把巴特勒迪的塑像、火炬和所有的一切都推进大海吧,直到这个国家的‘自由’有可能让一个与世无争的勤劳有色人种为自己和家人争取体面的生活,不会被私刑迫害甚至谋杀,他的财产也不会遭到破坏。否则,不要说用这个国家的‘自由’‘照亮世界’,哪怕只是想让它照亮巴塔哥尼亚,也只能是荒谬绝伦之事。”


自由女神像很快就成为纽约的地标,许多从纽约港进入美国的移民视其为欢迎的信号。移民的口述历史记载中,其中一位来自希腊的移民说:


“我看到了自由女神像。我对自己说:‘女士,你可真美!你张开双臂,让所有的外国人都来到这里。给予我机会在美国证明自己的价值,成就事业、成就自我。’那座塑像将永远留在我心里。”


自由女神像高46米,从地面到火炬的高度达到了93米。一群鸽子飞过,近距离仰望雕像,正是阳光斜照的时间,会有一种时间静默的感觉,心中涌现了一股莫名的感动,我相信世界上是有普世价值存在的,这是全人类的精神资产。参观自由女神像博物馆,我拍下了一张照片,照片上的的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


“This statue...tell us...that Liberty lives only through Truth and Justice, Light and Law. ”  



这是法国政治思想家和废奴主义者拉博拉耶1776年留下的语言,也是美国宣读《独立宣言》的年份。

【未完待续,明天续(十一)】

Comments


​欢迎订阅,获取最新活动、文章:

​小众不小,我们同行!

  • 微信公众号
  • Facebook
  • YouTube

©2020 by 小众行为学研究基金张家卫工作室.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