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家卫
《建筑也可以很好玩》读书笔记
今天动辄几百米高的“摩天大厦”的“老祖宗”,竟然都是来自于美国的芝加哥。
为什么高层建筑会诞生在美国呢?
1871年整个芝加哥发生了一场重大的火灾,这场导致10万人无家可归的大火烧掉了市中心几乎全部的建筑。
1871年大火后的芝加哥城几乎沦为废墟。
火灾过后,由于市中心用地面积有限,又需要尽可能多的建筑面积,唯一的解决方式就是将建筑造得尽量高一些。
由此,引发了近代美国最重要的一个学派“芝加哥学派”的诞生。
“芝加哥学派”的建筑特征是啥?那就是简单=高级,代表了近代以来西方设计界普遍存在的一种思想。
我们常常会纳闷那些令我们膜拜的气派古老建筑,为什么会成为历史,其中原因之一便是设计理念的颠覆,那就是以美国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简约但不简单”。
《建筑也可以很好》的作者密小斯写了一本很有趣、很短小的建筑科普书,他在结语中写道:
想知道梵高的画好在哪,我们要做的恰恰不是去看遍他所有的画。而要先了解他一生的经历,了解他生活的年代,甚至了解艺术史的发展。只有知道了这些,再反过去看他的画,试着站在他的角度,不需要给你解释太多画的内容和技法,你自己就能“看懂”。而且绝对会发自内心地感叹:画得真好!
建筑也是一样,只有知道建筑背后的故事,才能真正明白这座建筑到底好在哪里。
我同意密小斯的说法。
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那就是:
“建筑的经典过往,无论是哥特式,还是古典主义、巴洛克、洛可可,还是古典复兴、工艺美术运动等等都是发源于欧洲、进步于欧洲,为什么建筑的当下却繁荣于近代美国呢?”
作者回答了“为什么高层建筑会诞生在美国?”的问题,却并没有回答我的疑惑。
但我从作者用心书写的现代主义四位建筑大师的小传中,似乎窥到了一些答案,我就试着说说。
四位中的格罗皮乌斯和密斯两位大神级的人物都是来自德国,但他们的巨大成就延续却都是在美国完成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格罗皮乌斯被称为是一手颠覆了德国的设计教育模式,将当时德国的设计水平拔高到了欧洲前列的人。
具体说来,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创办了后来闻名天下的包豪斯设计学校。
这座学校牛在哪儿呢?在当时,它的成立可以说标志着现代主义在德国的诞生,因为这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完全全为了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校。
他所建立的这所包豪斯设计学校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全世界,依然是很多建筑学生向往的名校之一。
希特勒1933年上台后,为了树立纳粹党和他自己的绝对权威,要求德国恢复古典庄严的帝国建筑风格,格罗皮乌斯那套现代主义理论就不行了,包豪斯设计学校被强行关闭。
因此,他离开了德国,于193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去到美国哈佛大学并受邀担任了建筑系主任。
人既然到了美国,他便将包豪斯现代建筑的功能主义理论完完全全地移植到了哈佛,进而把当时哈佛的建筑系变成了第二个包豪斯。
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校二战后恢复,但格罗皮乌斯晚年一直在美国从事教育和建筑设计实践,直到1969年去世。
无独有偶,那位也与包豪斯有关,曾提出建筑设计界至理名言“Less is more”(少就是多)的建筑大师,他就是接替格罗皮乌斯和迈耶担任包豪斯设计学校校长的密斯,他也在学校被关闭不久,不得不移民去了美国。
到了美国之后,他的主要贡献是将芝加哥学派继续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他全面改革了高层建筑的结构和外观,简单、朴素成为现代主义的标签,并使得这种风格迅速火遍欧美,紧接着蔓延至全世界。
建筑界认为,正是他的建筑设计风格让摩天大楼变得可以更高,从而改变了今天世界三分之二的天际线。
1969年,83岁的密斯病逝于美国芝加哥。
说到这里,答案似乎有了,而且,似乎这答案适用于任何领域。当希特勒的绝对权威开始发酵、膨胀的时候,帝国梦的必然步骤就是扼杀一切创新的东西,建筑也难逃厄运。
当然,德国的国运也就在帝国梦开始的时候梦碎。
近代美国,则敞开怀抱,拥抱了那些失意或者落难的怀才不遇者,如同当年,“五月花号”漂洋过来的那些大英帝国的失意人和落难人,却让美国这个陌生的名字变得让祖宗大英帝国也黯然失色。
至于中国,作者在《序》中写道:
要了解我们自己的建筑,首先要有一面“镜子”,西方就是我们看清自己最好的“镜子”。
刚才看了一个帖子消息,说是“一本书因为骂了慈禧太后而停止再版”。
我觉得,我们的历史更是看清自己最好的“镜子”。
TWG Tea Club Canada 读书会第133期 《建筑也可以很好玩儿》
2022.6.21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