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不得不看的街头音乐(第83天)

已更新:2022年12月6日

作者:张家卫


一直想写耶路撒冷的街头音乐,却一直想不出一个好的名字,突然一个“看”字涌上心头,对!就是“看”字,“看”是我最想表达的耶路撒冷街头音乐。



音乐当然是用来听的,可是仅仅用“听”不够,耶路撒冷的街头音乐要“听”,更要“看”,透过音乐可以看到以色列人的世界,看到被无数地球人揪心的以色列,人家活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状态。


他们是谁?他们从哪里来?他们又会到哪里去?



人类的终极问题,无数人来耶路撒冷寻求上帝的答案,我却从耶路撒冷街头的音乐中看到了答案。


街头上的音乐人,是真实的个人,他们不做作,随心所欲,随处可见,他们是艺术家上街?是艺人作秀?还是是百姓寻乐……


耶路撒冷街头摆放着不少的钢琴,对,有的就摆在露天的广场,比如中央火车站(Center station)的外头路边,市政大楼建筑群环绕的萨夫拉广场(Safra Square)靠近雅法街的一角……这些钢琴看起来灰突突的,竟然也会防水防尘?



更多的的街头音乐人使用的是自己的乐器,有的就是一个人,一把琴或一柄号,还有的是两人,更有三五个成组,俨然一支小乐队,随身带的音箱,有大有小,忙的是不亦乐乎。



演奏自己乐器的街头音乐人,都会将琴盒放在面前,琴盒里会有路人不时放进去的小额钞票或铜板,我观察了观察,放钱的人不算多,驻足停留很久的人也不多。



就像耶路撒冷街头上的一道风景,你听或者不听,你看或者不看,你给或者不给,他们都在那里。


他们在街头演奏或者演唱,是以献艺的方式来乞讨或者讨喜吗?


或许是的,不过,就我的观感而言,更多的是源于他们内心的喜爱,哪怕就是以此为生。



其实,无需问的,看到他们陶醉和欢乐,街头也跟着陶醉和欢乐,路人喜欢就一起陶醉和欢乐,不喜就匆匆而过,要不就是忙着赶路,要不就是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论街头音乐,中国的街头音乐比较少见,我觉得原因之一是艺人们觉得自己是腕儿,或者觉得音乐是一种高雅艺术,不屑在街头演出,原因之二大概是主要原因,街头属于城管的地界儿,要纳入管理的范畴,一般人不敢去演,腕儿们更不愿意自找麻烦。



不过,抖音等短视频火了之后,我还真是隔着屏幕听了不少街头歌手唱的歌,只是看着看着,就看出了摆拍的味道,这不算街头音乐,算是演戏。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街头音乐文化,好听好看,不过,像耶路撒冷这样如此的成为一种街头习惯,还是会禁不住的浮想联翩。



以色列建国不过七十多年,而且历经战火,就比如这耶路撒冷,一直到1967年的六日战争之后,东西耶路撒冷才合为一个城市,这里是巴以冲突的焦点,是中东矛盾的汇聚点,是三大宗教争夺的圣地……


我们惊奇于以色列人用了不超过三代人的时间,将已经尘封到博物馆的希伯来语,重新成为国语,成为每一个以色列人会讲、会听、会读、会写的母语,看着他们的街头音乐,我又惊奇于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音乐人,懂得音乐,喜欢音乐,而且如此热衷的在大街上演奏呢?



刚来的时候,我很稀奇,一定要驻足下来,听一会,拍张照片,甚至录一段视频,久了,我好像也成了习惯,也成了过客路人,不停脚步。



我就在想,当街头音乐成为城市里空气一样的存在,成为大街小巷里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样的存在,音乐才是百姓的音乐,街头音乐人就像飞翔在城市里的上帝天使,喜乐着上帝的城市。



常有人将国人形容为井底之蛙,我是不愿意听的,中国人的历史摆出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文明相比,我们都毫不逊色,不少的地方要更荣耀。


不过,我又在想,为什么中国的街头音乐那么少呢?为什么中国北方的街头音乐与南方相比,又要少呢?我们为什么没有街头音乐的文化呢?


街头音乐与大雅之堂的音乐会并不冲突,就像有天空,更要有大地一样。



我喜欢观察城市,观察个人,越来越深刻的感到,个人幸福和满足才是真正的城市精神,而城市精神并非是城市管理者提供的,而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喜乐,城市只是一个载体,一个舞台而已,导演要做的就是让所有人成为愿意展示自己的演员,演他们自己,演他们喜爱的角色。



耶路撒冷是包容的。


来了耶路撒冷,与不少当地人聊天,分享我的观察,不少人本来并没有意识到,不过,还是同意我的观察。


我觉得“包容”二字不是说说而已,也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道德概念,而是一个一个城市或者说一个国家的制度理念,那就是个人是城市或者国家最最值得炫耀的财富,“人”是大写的人,不是提线木偶。



犹太人是以色列的立国之本,他们以民主宪政的政体,以“包容”的治国理念,让其他族裔的以色列人得以看到融合的希望,尽管依然困难重重。


鼓励每一个以色列人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最好还会演奏音乐,我相信是以色列政府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但是街头音乐人与街头音乐的存在,我也相信不是政府设计出来的,而是一种自然流淌的音乐冲动和城市精神。



耶路撒冷的人们早已经“听”习惯了,我却“看”出了耶路撒冷努力践行的包容。


那一天,路过锡安小广场,见到七个犹太少年一边放着音乐,一边跳舞,虽气喘吁吁,认真的模样还是让不少路人往他们面前的杯子里放了赏钱。



耶路撒冷的音乐,当然不止街头音乐,有大剧院,有大大小小的音乐学校,更有数不清的作坊式音乐屋,稍微留意一下街头的广告板,就可以知道他们也是这座城市的一道风景。


当然,还有无数教堂传颂的圣歌音乐,悠扬、久长。



我住的小屋后巷,临巷就是一条艺术味很浓郁的巷子,街名叫Yoel Moshe Salomon Street,巷子入口处有一颗繁花似锦的三角梅,我从来没见过有这么大的一颗,巷子的天空上挂着一排排好看的彩色雨伞。



本地人、游人常常会流连于此,这里有不少艺术的小店。


那一天我去闲逛,才发现颇有名声的希伯来音乐博物馆就坐落在这里,门头小的就像一个小商铺。



走进去,买了票,博物馆每个小时的整点都会有一个导游免费带着大家游览。


我是音乐上的菜鸟,当年读大学的时候,也曾经抱着把吉他装模做样的在操场上弹过,再后来,就撂下了,每每想再拾起,可手指头僵硬的不得不信往事真的如烟。



不大的音乐博物馆里,我们也算是体验了耶路撒冷的街头音乐,小导游除了讲解,更多的是带着我们一起演奏那些古老的乐器,没有想到,我们十来个人的临时拼凑团,互不认识,也没问从何而来,竟然会敲打的有模有样,真的是音乐的节奏。



需要说明一点,我们用来把玩的乐器,可都是原始的,博物馆架子上摆的形形色色乐器,绝大部分没有玻璃柜子,不仅仅用来看,也是用来摸,也可以用来演奏的。



音乐博物馆虽不大,却有七个展厅,300多种乐器,小导游展示给我们看的那把小提琴说是价值等于五栋特拉维夫的房子,还有一架巴比伦竖琴,铭牌上写着是公元前2800年的古董。



音乐博物馆的宗旨就是介绍犹太人流散到各地保存下来的犹太音乐,比如非洲的摩洛哥,亚洲的伊拉克、埃及、也门,还有欧洲的德国与巴尔干地区等,创馆人是当地的一位犹太人企业家,2016年才开的馆。



就我的观察来看,人家以色列人就是把凡是犹太人曾经呆过地方的音乐都划拉过来,算是犹太人的音乐贡献,当然就属于犹太传统音乐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论起来也对,那些古老的年月,本来就是一个祖宗,后来越分越多,但好听的音乐和乐器可就传承下来了。



VR技术也应用到了音乐博物馆,我们戴上了VR眼镜,进入到了公元前960年建成的所罗门圣殿(Beit HaMikdash,又称第一圣殿),欣赏了犹太教徒们的敬拜仪式音乐,还有合唱团的音乐,当然是以虚拟真实的方式。



小导游曾经去中国长春学习过一个月的中国音乐,又用了一个月在中国旅行,她说很喜欢中国,会说一点汉语,我听着非常欢喜。



海外游走,最喜欢听外国人赞扬中国,不过,这几年的赞扬声越来越少了,还会被问到一些不喜欢回答的问题。


小门头的希伯来音乐博物馆,内藏乾坤,后门倒是宽大的很,被称为音乐博物馆广场,有一个大大的竖琴模型,有流水,还有以音乐为名来此消遣的人们。


在一家小店转悠了好几圈,看好了一款用橄榄树做成的乐器模型,工匠是一位女生,就在店内现做,我想买下来,送给2022年有缘的人。



锡安小广场上又有音乐声响起,一位一袭黑衣、黑帽,大胡子的街头音乐人站在广场边演奏电吉他,一位看起来挺斯文的人,站在小广场中央,捧着一本应该是圣经的厚厚的书,旁若无人的读着……



我看了一会,也听了一会,走了,也真是习惯了,这个满城都是音乐的耶路撒冷。


——张家卫以色列百日散记(2022.11.25 第83天)

295 次查看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欢迎订阅,获取最新活动、文章:

​小众不小,我们同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