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国的粮食安全


原创:张家卫

《袁隆平传》读书笔记



2021年5月22日,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病逝世,享年91岁,举国哀悼。


TWG Tea Canada Club读书会推荐阅读《袁隆平传》,以缅怀这位中国脊梁,为中国人鼓劲、加油,也为中国人骄傲。


我阅读的这本《袁隆平传》是1990年出版的,作者是谢长江,是袁隆平的昔日学生。这本书是《当代中华科学英才》丛书之一,由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第一版的印数只有3000册,价格是2.6元。


“两弹元勋”钱三强给【丛书】提的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科学文化传统,振兴中国的科技事业。


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为【丛书】写的序。



我特意去查了一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科技大事,最要紧的当是那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1978年 全国科学大会 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论点 ●1985年 全国科技工作会议 提出改革科技体制 ●1985年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第一计划——星火计划的诞生 ●1988年 邓小平在同捷克总统胡萨克谈话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1995年 全国科技大会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这本1990年出版的《袁隆平传》,读来颇有文革后的作文体,文风虽显得古板,甚至有点八股文的味道,却不乏真实,有理有据,比较客观实在。较之后来的文学版本,这本书读来尤为可贵。


再去观看2009年拍摄的电影《袁隆平》,影片采用的编剧版本应正是这本传记。反应的是袁隆平30-60岁阶段(即1960-1990)的故事,以杂交水稻始祖——“三系配套”的研究为主线展开,拍的相当正能量,也很有趣和励志。



关于袁隆平的事迹以及坊间的一些争议,这一段时间充斥着大大小小的媒体,我就不去跟风解读了。今天的读书分享,我想延伸学习一下“中国是否存在粮食危机”的问题,脑补一下相关知识。


2020年以来,随着新冠疫情的暴发与蔓延,粮食安全问题再度浮出水面。当时,袁隆平说了一句 “中国不会出现粮荒” ,无疑是给中国民众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也不少。


中国人民大学【粮农智库】2021年1月发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粮食危机不是危言耸听!粮食安全存在七大隐患!》,尽管其中观点我并不完全苟同,但是却觉得颇有借鉴意义,至少分析问题的七个方面的角度是对的。


文章认为中国粮食安全存在七大隐忧,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10年后中国将发生粮食危机,根本无法承受粮食安全引发的灾难。具体表现在:


一、城镇化加速了粮食危机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到2015年末, 中国城市数量达到657个,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城市15个,地级市278个,县级市360个。

从1994年至2016年,中国的城镇化人口从1.72亿人增加至7.93亿人,与此相对的是,乡村人口已减少到6亿人。


(2018年数据显示:2018年乡村人口减少到5.6亿人,城镇化率达到60%)


另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15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耕地面积20.25亿亩。甚至还有专家推算,早在2015年,中国就已经突破了18.25亿亩(2030年的指标)耕地的红线。

二、粮食缺口日趋严重

虽然从2003-2017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连年增长,一边是粮食连续增产,一边是进口量不断攀升。


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将上升到5.54亿吨(2020年的实际数字是6.7亿吨),但粮食需求大约为7亿吨,有近2亿吨的缺口。(【粮农智库】这个报告的预计数据存在较大偏差,因此其结论值得商榷。)


在《经济学人》最新公布的《2016世界粮食安全指数报告》中,中国排在42位,而西方国家占领了全球粮食安全系数排行榜第一梯队。如今,中国的双脚已不可避免地踏上了海外粮食进口的疆土。

三、粮食市场被外国控制

美国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法国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是国际四大粮食跨国公司,根据英文名字首字母,人们将其简称为“ABCD”。四大粮商都是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跨国粮商,目前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都垄断性的控制在这四大粮商手中,只有他们可以定价。



这四大跨国粮商常常被称为国际粮食市场的“幕后之手”。这些国际巨头凭借资本与经验的优势,已完成对上游原料、期货,中游生产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场渠道与供应的绝对控制权。

目前,全球前10位的谷物出口国中,四大粮商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有9个。它们从种子、饲料、化肥这些最初环节直到产、供、销一条龙经营,在市场几乎每一个层面都占据绝对优势。

“早期进入中国市场之时,四大粮商在中国市场并没有设立工厂,而是以设立办事处的形式,以贸易业务为主,同时对中国市场进行多方位研究。”艾格农业总经理黄德均表示,四大粮商正式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大概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周立研究认为,在自由贸易体系下,资本渗透进农业,攫取了美国政府的大量补贴,从而得以在全球推销低价粮食。与此同时,各国在低价粮食的倾销之下,逐渐丧失粮食自主权。美国粮食巨头和美国国家政权结合而成的“粮食帝国”得以掌控全球的粮食主权。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外资正在加紧中国粮食领域全面布局,逐渐进入上游原料仓储、粮食加工、粮食销售各个领域。当国际粮商逐渐完全掌握中国粮食流通领域之后,将对中国粮食安全带来极大危害。”


四、粮油定价权旁落

外资企业在中国大豆农业领域得手之后,反过来开始操控食用油定价权。

中国粮食话语权旁落,以大豆市场的教训最为惨痛。有数据显示,四大跨国粮商已经控制了中国75%以上的油脂市场原料与加工及食用油供应,中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跨国粮商参股控股了64家。它们凭借国际资本,已基本完成对上中下游的绝对控制权。食用油市场的众多响当当的品牌早已被跨国粮商收入囊中。 中国十大食用油加工企业中,年产量150万吨以上的有3家,即“益海”“嘉里”“中粮”,前两家企业同属一个集团,即丰益国际,系新加坡丰益集团与美国ADM共同投资组建的。“嘉里”拥有金龙鱼、胡姬花、花旗等食用油品牌,而“中粮系”食用植物油的主要贸易进口对象仍是美国ADM。

目前金龙鱼、福临门、鲁花三大食用油品牌占中国食用油70%以上市场份额,即“丰益嘉里系”独占中国食用油近50%市场份额。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外资粮食企业到中国来,对中国的粮食市场的发育是有好处的,但是如果外资一旦在中国的粮食市场中起主导作用,国内的粮食安全就会出现问题。


五、粮食种子受制于人

现在农民手中已经很少有可以自然留种的种子了。以前种子都是在各家各户的农民手中,农民年年留种,这家没有那家有,是安全的。

现在不是了,都是年年去种子公司购买,种子公司购买的种子只能够种一季,是不能够留种的,否则长出来的是草。因为这都是推广种植转基因食品造成的恶果。据报导,我们国家的种业公司一半以上都被控制在外资手里。

六、务农人员不断减少

2004-2015年,中国外出农民工数量呈直线上升,10年来增长48%,再加上在本地就业的农民工,中国农民工总数维持在2.7亿人左右。

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一个农村居民到城市来就业和生活,每天直接和间接消费的粮食将会增加20%。一正一反,加剧了粮食供需的不平衡。

有人会说,机械化和大农场模式可能才是出路。但是,中国农村有很多梯田,眼下极度分散的耕地不适合机械化和大农场模式。大量撂荒的耕地,也在某种程度上给出明确的信号,只有政府投资对农田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小田改大田,并通过土地承包的方式发展现代化的农场,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

七、污染危害加剧,食品安全形势严峻

1、土壤污染严重 2、治理难度大 3、环境污染惊人



中国人民大学【粮农智库】2021年1月发表的这篇文章,代表着一种警示观点,即中国的粮食安全应该掌握自己手里。其实,如果将粮食二字替换成其他产品,比如原油、有色金属、钢铁、农产品、铁矿石、煤炭等能源商品、基础原材料和农副产品的名词,也属于安全问题。当下被热议的芯片等高科技领域,同样是属于类似的警示。至于海外跨国集团的阴谋论,一直是中国语境下的核心论点之一,我就不在这方面进行解读了。


自新冠疫情爆发之后,全球化功过是非的讨论和反思不绝于耳,不仅仅是中国在反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等更在反思。但中国确实是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加入到全球化体系之中,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之后,才有了今天的巨大成就,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那么,全球化得以实现的源动力是什么?


1776年3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其所谓“经济人”的观点,后来成为整个资本主义管理的理论基础。


《资本论》是1867年面世的。其中,马克思关于劳动地域分工的理论也正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其理论的实质在于:根据地区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条件,确定区域经济专业化方向,通过地区间大规模的产品交换,实现区域间的比较经济利益,提高整个区域的劳动生产率。


由此可见,全球化的兴起和发展正是建立在亚当.斯密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之上,其劳动分工进而大规模社会分工的理论和实践也是全球化得以实现的最重要基础。马克思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也支持了这一论点,并不矛盾。


粮食以及其他涉及国家战略储备的大宗产品和高科技产品,自然与国家安全相关。其中权衡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迁息息相关。但我以为,以国家安全为名,实行新的自给自足经济,应反思改革开放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更为恶劣的影响和后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粮食战略也经过了不断探讨和实践的过程:


主张干脆抛弃粮食战略储备制度全靠进口者,有之;

主张中储粮应当全面市场化,变身“粮商”者,有之;

当然,主张中储粮的非市场性质断不可变,与四大粮商死磕到底者,奋起保卫这个制度的亦有之。


那么,中国是否需要依赖海外进口来保障粮食安全?


根据 2019 年 10 月发布的政府白皮书,“适度进口”是中国官方粮食安全战略的一部分。


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教授程国强表示,由于国内种植面积短缺9000万公顷,因此中国不得不依靠进口来满足需求。


具体来说,以完全依赖外国大豆进口为代价,让中国有足够的土地资源来自给自足生产水稻和小麦这两种主要粮食作物。


程国强教授的这一表述,从我获得的一份中国2018年关于农业发展的数据也得到了证实:


中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较好,谷物自给率超过95%,其中口粮自给率超过100%。


但中国在食用油和饲料蛋白方面存在巨大缺口。2018年大豆需求达到10470万吨,产需缺口扩大到8870万吨,自给率仅15%。因此,大豆进口,一方面满足了城乡居民对植物油的需求,另一方面满足了养殖业对蛋白饲料的需求。



2017年,中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达到3785万吨,人均消费23.5公斤,自给率则是31%。



再看美国大豆前五大的出口市场以及变化:


从2018年伊始的中美贸易战而引发的中国大豆进口博弈,中国在大幅减少美国大豆进口的同时,推出“实施好国产大豆振兴计划”。中国大豆的主要产地在黑龙江,但是单产较美国和巴西要低一半以上。因此,想要完全以自给取代进口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认为,一手抓自耕,一手抓进口,继续“两手抓、两手硬”的粮食安全策略应该继续成为国策。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确保粮食生产首先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遏制耕地“非粮化”现象,其次,在耕地有限的情况下,关键要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目前中国耕地的单产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发达国家一年两茬的耕地亩产可以达到1吨以上,而中国目前为1500斤,需要确立目标提高粮食生产率。”


李国祥研究员说的这个才是关键,我们需要更多更好的“袁隆平”。


全球应对粮食危机网络(GNAFC)5日发布的《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指出,2020年,冲突、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和极端天气等因素,使全球至少1.55亿人陷入严重粮食不安全境地。在2020年,全球55个国家(地区)陷入粮食不安全状况,受影响人口比2019年增加了约2000万。


2021年,全球应对粮食危机网络预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造成的经济困难、极端天气等因素,还将继续加剧脆弱经济体的粮食不安全状况,并可能引发全球粮食危机。


面对复杂的国际粮食形势,中国2021年的粮食安全形势如何?比如去年以来上涨明显的玉米、大豆价格还会持续攀升吗?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的《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0~2021)》显示,2021年,中国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继续推进,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明显改善。预计2021年粮食将明显增产,粮食总产量将达到6.8亿吨,比去年增产1000万吨以上。



李国祥表示,今年中国粮食总供给或将明显增加,粮食储备保持稳定。


中国学者胡星斗对此持不同意见。2020年,他对香港《明报》表示,现在国际环境日益恶化,中国可能面临被海外断粮的风险。他说,“中美贸易战下,中国贸易顺差大减,外汇随之减少,还会有足够美元购买粮食吗?如果还有,人家是否还愿意卖给你?”


胡星斗还认为,即使转用人民币结算,也可能受经济影响而出现贬值,不一定能被市场接受。“恐怕中国未来还是需要依靠自给自足,提高自给率到90%、95%,”他说。目前中国粮食自给率在80%左右,仍是全球最大粮食进口国。



2021年4月27日,FT中文网刊发了一位叫做周茜写的文章,就“中国的粮食安全:为什么“粮食危机”更多地是牲畜饲料的挑战”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没有生产出足够的饲料谷物(例如大豆)来支持其庞大且不断发展的畜牧业,因此意味着中国必须依赖进口。



恒生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丹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市场和公众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有诸多误解。


他们近期发布的最新报告《中国面临粮食危机吗?——关于中国的粮食安全、饲料安全和种子安全的研究》表明,中国并没有面临粮食短缺短期或者长期的威胁。认为2021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虽然再次强调要保障14亿人的粮食安全,但事实上,中国农业的体量巨大,加之充足的国家储备,口粮供给的绝对安全是有保证的。粮食安全问题实际上是饲料的问题,因为中国无法生产足够的饲料粮(如大豆)来支持其庞大且快速增长的畜牧业,因此不得不依赖对外贸易。


我不是农业专家,因此觉得袁隆平的话更值得信任。


2020年4月10日,他在接受凤凰网财经采访时候表示:“中国不会有粮荒但粮食安全要重视!”



他说:“中国也不会有粮荒,但当前不能放松对粮食安全的重视。因为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许多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流失非常严重。很多农民不愿意再种粮食,积极性受到了打击。这是一个问题。”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一部电影《乡村里的中国》。影片的最后,展示的是一个长镜头,记录下片中的老杜(深忠)对儿子的教育:


“都说农民对土地有感情,实际上我对这个土地就没有一点感情。咱就是没有办法,无奈,如果有,为什么还要千方百计让孩子出去上学。 ”

“这个土地不养人,咱这里的这二亩贫瘠土地不养人。所以说我多么盼望着你成才!”

“你别看我一辈子不成功,不成功的教训比成功的经验还说明问题!这是一辈子的心血,一辈子的泪。”



《乡村里的中国》是一部纪实纪录片,拍摄于2012年,2013年上映,距今又过了八年。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给袁隆平的颁奖词,也是袁隆平一生的写照。


联合国官方微博发文悼念说:“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美国驻华大使馆”微信公众号也发文,悼念袁隆平逝世,全文如下:


“我们与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人们一起怀着哀思悼念袁隆平的逝世。他是农业科学与创新的先驱。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他以孜孜不倦的努力彻底改变了有关全球粮食安全的对话。我们在此表达我们深切的哀悼。”



我们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简称萨省,Saskatchewan),被誉为加拿大的“产粮之篮”,以牧场和麦田闻名世界。“让全世界的人都吃饱”的地方,说的正是萨省


我们期待将萨省孔家庄建设成功,学习袁隆平的精神,为未来中国粮食安全的供给起到一个小小备份的力量。

2021.6.1




 







62 次查看

​欢迎订阅,获取最新活动、文章:

​小众不小,我们同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