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卫城奇遇记(第86天)

作者:张家卫



大卫城距离西墙不远,就在圣殿山的南面一点,出了粪门往坡下走一小段就到了。



“粪门”俩字可不是打错了,为啥叫这么不雅的名字呢?原来也是圣经的教导,粪门的名称曾出现在《旧约.尼希米记》第3章13-14节,从圣殿上运出的垃圾以及污秽物等均要从此门出,运到附近的汲伦谷焚烧。



老城一般被认为是耶路撒冷最古老的地方,但随着考古挖掘的新发现,也有不少人认为大卫王时居住的“大卫城”,才是耶路撒冷最原始的城中心,尽管大卫王和犹太人并不是这里的最早居民。



瀚文被希伯来大学的同学们称为学生导游,他和程鸿陪我一起游览了大卫城。


“大卫城”的门口最显眼的果然是竖琴的标志。



我们先去看了一场关于大卫城的3D电影,理顺了一下年代顺序和大卫城的主要由来。


公元前1000多年以前,耶路撒冷的主人是当地迦南部落的耶布斯人,他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400多年,从未有人攻克过这座城市。


“大卫城”位于山上,居高临下,三面被陡峭峡谷环绕,地势险要,并修筑了防卫严密的坚固城墙,而且还有长期固定的水源“基洪泉”。


可是,大卫王因听了上帝的训示,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带领犹太人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兵法攻占了此地,然后大兴土木,坚固和扩建城市,建立起了以色列联合王国,结束了犹太人的长期迁移生活,掀开了耶路撒冷的传奇篇章。


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王时代进一步扩张了城市,尤其是在北边的山上建立起了朝拜的圣殿,就是现在圣殿山的位置,被称为耶路撒冷历史上的“第一圣殿”。



再后来国家分裂成南北犹大和以色列两个王国,耶路撒冷作为犹大国的首都,挡住了亚述人的进攻,却被巴比伦攻占,圣殿和城市被毁,再之后的故事就不在这里说了。


说起犹大王国为何最终还是被毁了,瀚文讲了一个故事,我觉得挺有意思。


大卫城有一个著名的水道叫希西家水道((Hezekiah’s Tunnel)),希西家就是犹大王国最后的一个君主,就圣经记载上说,他是犹大王国历史上难得的一位好王,而且非常虔诚的敬奉上帝,不仅对他父王时代的黑暗做了拨乱反正,还做了非常多的好事,修建希西家水道就是其中的一件,就是为了防止亚述人破坏水源,进攻他们。



犹大王国的敌人主要是亚述人,正是他们在200年前灭了他们的兄弟国家-北方的以色列国,之后又屡次来犯,但均因为上帝发威,才让亚述人每次都是无功而返。


巴比伦王国由于距离遥远,并未对犹大王国有啥图谋,可是当巴比伦国特使来访时,希西家王为了炫耀犹大国的富有,带着特使参观富丽堂皇的王宫和不胜其数的金银财宝。


而巴比伦王国正在寻求扩张的对象,于是将进攻目标锁定为犹大王国,尼布甲尼撒王率领大军终将其摧毁,本来英明的希西家王反而成了断送犹大王国的末世君主。


上帝去哪了呢?按照圣经的解读,虽然希西家王是上帝的最爱,但是他犯了“炫富”的罪,所以就要派外邦人灭了它,以示惩戒。


有时候,聊起这样的故事,总是觉得脑洞不大够用,不过,耶路撒冷呆久了,我已经学会了“上帝”思维,那就是“解释权归我”。怪不得这世界上的“狠角色”都喜欢当唯我独尊的老大,原来在上帝那里就落下了根。


可是,按照上帝的另外一层解释,如果谁总想跟着上帝学,那就是命数差不多了。


我们跑到大卫城的平台上去看风景, 说这里就是当年大卫王王宫里的大平台,视野开阔,下面是蜿蜒汲沦谷,对面是阿拉伯人依山而建的楼房,虽有些破旧,也不整齐,可也是成熟的社区,再往北望去,可以看见橄榄山上成片成片的白色墓地。




不过,大卫王当年看的风景可不是我们现在的所见,那时候,他居高临下地站在这里,首先就是可以观察敌情,再就是随便看呗,赏心悦目就行。据说,他就是站在这里看到了拔示巴在家里洗澡,从而喜欢上了而不可自拔……



我站着这里看了半天,也没看到有啥美女洗澡,只看到并不美丽而且倍感沧桑的汲沦谷,还有那一片片破旧的阿拉伯人房屋。



看着看着,恍然大悟,我好像来过这里,确实就是这里,我曾去过大卫城的山下,而且绝对是深入到了穆斯林的社区,就在山的最下面,那天骑行的路线就是汲沦谷的小道。




说起来还是我九月份刚到耶路撒冷的时候,当时我正骑着单车环绕老城围墙,循着大卫城的标记去寻找大卫城的入口,结果就看到一个陡坡,边看手机地图,边骑行,一下子就骑下去了。



手机地图上显示大卫城就在附近,继续骑行,这个大陡坡,陡度与温哥华白石的那个大坡有一拼,可是距离至少有三倍那么长,回去又觉得无功而返,于是就继续下坡,终于到了坡底,回头再看,我要想把单车推回去,那可真有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味道。


望着路边的小店,不时走过的路人,还有明显有些粗野的开车风格,我知道这是进入到了阿拉伯人,也就是穆斯林们居住的区域。


点开地图,发现这里正是大卫城所在的阿拉伯社区Silwan,我这也算是歪打正着,来到了不少人提示我千万注意不要去的穆斯林社区。


穆斯林人社区看起来要旧些,也没有犹太区那样整洁,来来往往的路人们看起来有点凶巴巴的,三五个小孩子可能刚放学,见到我这外地人,不停的打量我,一个小孩子试着跟我说话,我听不懂,他就打了一个响亮的口哨,然后也就一溜烟的跑掉了。


就记起来我的小时候,如果在大街上偶尔看到个外地人长相的人,也会围观,或者不停打量,也有想欺负下人家的冲动。那个年代封闭,见不到外人,有了外人就总觉得像坏人似的。



于是,也就理解了这些穆斯林社区小孩子的心理,不过,还是不宜久留为上。


此时,大卫城已经显示在我身后,我看着地图,就寻思着往橄榄山的方向骑行,也许可以从那边出去,这样就可以避免回头去爬那个巨大的陡坡。


继续沿着社区的道路往前骑行,现在才知道就在汲沦谷底,但越往前骑行,就觉得越没有尽头,而且人也越来越少了,我就想着,这样继续往前可有点不靠谱,因为我完全不熟悉这里的环境,万一前面没有出路呢,也不一定的,耶路撒冷属于山丘地貌,名胜古迹也多,没有出口也是正常。



虽是秋季,天气还是很热,再加上连续骑行和推行,汗珠止不住地从额头上往下流,好在行走的心态,最大的特点就是总觉得是体验,因此并不过于焦虑,只是看着日头越来越往着地平线溜去,心里有些打鼓,于是决定往回走,看着能不能打上出租车,实在不行就咬牙去爬那个巨大的陡坡去。



往回走,几乎全都是上坡,看着有出租车经过,可惜都是有客,用打车软件叫车,又担心车来了,却没有办法把单车放上去,一路纠结着推行,突然注意到有公交车,迅速查询了车站,只要有车能把我和单车送到坡顶就行啊。


顺着汲沦谷的道路,终于找到了车站,看好车牌,坐下来等车,也不知道这公交车会不会允许单车搭行,一会儿过来一个漂亮的穆斯林姑娘,我赶紧询问,她说“应该允许吧,来了之后先问一下。”



过了一会,车来了,她上车时去问司机,我在后面等着,结果司机说不行,她回头遗憾的看了我一样,我摆了摆手说“谢了”,那也没办法啊。


犹太人的车一般要友好些,阿拉伯人的车就会差那么点意思。


推着车,我就去穿路口,鼓足勇气,要去攀爬这个大陡坡,决心挑战一下我的毅力和体力。刚到路口,一辆轿车就停下了,司机摇开车窗喊我,我还以为挡了他路呢,再问问,原来他是问我去哪,他说可以搭我。


我心里想,看来还真要感谢上帝,这也能行,阿拉伯社区也有“黑车”吗,也没有看到他的车有出租车标志啊,无论怎样,谈好了价钱70块谢克尔,肯定是贵了,不过能搭我,特别是能把单车一起搭上,就行啊。


司机说后备箱里放满了刚买的食品,因此单车只能放在后排车座,这可真是个难题,我们俩个人捣鼓了半天也没有办法,正准备放弃,人家小哥自己又是一顿契而不舍,竟然真让他给捣鼓进去了。


坐着这车往陡坡攀爬的时候,我心里大大庆幸,不住的感谢上帝。问起司机的职业,人家轻描淡写的说“Gett网约车啊”,Gett就是我在以色列常用的打车软件,我说这怎么没看出来呢?人家指着前窗玻璃,果然有一个标记印着“Gett”。


他说,我去超市回家的路上,恰好走到那里,看到你,然后就觉得你应该需要车子。


我说,感谢真主安拉!他笑笑。


下了车,把单车从后座位上拿下来的时候,才发现座位套上被划了一道口子,他摸了摸说,这套子我才换了三天,然后说“再多给20块吧。”我说“行”。


刚走几步,他开着车又跟上来,歪着头跟我说“再多给20块吧,修补不够。”我看了看他,说“行”,又递给他20块,他拿了钱心满意足的开走了。


我想想,按照上帝的逻辑,上帝是先帮了我,然后又惩罚了我。


不过,那天的体验尽管无意,却是极好的经历,讲给一些当地人听,他们也都难以置信。


没想到,这一次真的来到大卫城,竟然可以认出来曾经骑行过的汲伦谷,而且这才是整体的大卫城全貌啊。


古老的“大卫城”(City of David)虽然曾经如此辉煌,但再后来竟然变成荒山,上千年无人居住。


一直到19世纪后期,尤其是第一次世界一战之后的英国托管统治时期,才有人逐渐从邻近的阿拉伯村庄迁移过来,因此现在大卫城对面山坡上住的大多数是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


1967年六日战争之后,以色列占领了这个地区,并在这里正式开始了考古挖掘,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卫城就是考古挖掘之后形成的景点。因为大卫城的位置就在圣殿山城墙的南边,相距非常近,地理上又属于约旦河西岸地区,因此也成为巴以冲突的重大争议之一。


大卫城的西面,围栏围起来有一大块地方,一直有考古人员在进行考古挖掘,看现场指示牌上的介绍说,这里已经挖掘出六个时代的文物,其中就有公元前8-6世纪的第一圣殿时期,说是已经出土的一些物品和文字与希伯来圣经中的记载相吻合,更进一步证明了大卫城的实际存在和历史作用。



犹太人自从1948年建国以后,尤其是1967年六日战争胜利并统一了耶路撒冷之后,真有点一骑绝尘,把巴勒斯坦等阿拉伯国家甩出几条街去,牢牢的掌握了耶路撒冷历史的话语权,官方与民间,以宗教为纽带,一步一个脚印的把控住了耶路撒冷的控制权。


大卫城又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大卫城位置的山坡上,也就是在阿拉伯人居住区的对面,现在是一个犹太人的社区,我们去走了走,家家户户都是花园洋房,而且每家的门口都写着家族的姓名,以为代表着洋气,实际上是在宣示主权。



据说,在大卫城位置上盖的第一栋犹太人的房子叫The Meyuhaus House,时间是1873年,当时这里还是一片废墟。


因为犹太人害怕住在老城以外的地方会被阿拉伯人欺负,又由于当时的耶路撒冷老城发生了水源和卫生问题,于是一些犹太人就开始了在老城之外建新房的动作,随着犹太复国主义越来越被犹太人认可,他们的行动不仅不属于违章建筑,反而充满了正义感。



现今的大卫城展示着考古挖掘出来的当年遗址,有一块门柱上的残石被悬挂在醒目的位置,指示牌上写着大卫宫殿的石头,不过,后面写了一个问号,有点意思,不自觉地就觉得这考古好像也有点儿戏,不知道哪里就觉得不大对劲,有点从结果推证据的嫌疑。



寻思了半天无厘头,看见一只黄猫卧在旁边的大石头上,屁股冲着我们,无论怎么喊“猫咪”,头也不回,我笑着说“也许大卫王听见了我的质疑,懒得搭理我这种无聊的闲人。”



大卫城的露天部分展示了一堵“阶梯石结构”(Stepped Stone Structure)的山坡,考古说是大卫王时代的建筑遗迹,背靠城墙,面向汲沦谷,至于用途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说是防守用的城堡,有说是某个王公大臣的豪宅,程鸿说是四居室的大别墅,还有当时人用的马桶,我们仔细端详,觉得还真是程鸿讲的更靠谱。



希西家水道(Hezekiah's Tunnel)是在大卫城下面的一条地下水道,从岩石中开凿出来,考古推断正是2700年前的希西家王统治时期建造的,圣经中也提到过这一时期有过治水工作,两条线就对上了。



以色列的考古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验证圣经“真经”的过程,当然也就是验证上帝“唯一真神”的过程。所以,在几乎所有的地方,都会有圣经的条文或写、或刻在醒目的位置,以示上帝的无所不在,无所不知,以及无所不是上帝之预先安排的神机妙算。



我们三人走希西家水道,是这次大卫城之旅最有趣味的一段旅程。



希西家水道把“基洪泉”的水顺着地势从高往下输送到“希罗亚水池”(Shiloah Pool),全长533米,最深处有70公分,隧道最窄的地方仅仅60公分。


忘记下了多少层楼梯,好像从地面上下到了深渊,终于听到了水流声,水道到了。


我们虽然都带了凉鞋,却忽略了水的最深处有70公分,也就是要到大腿的深度,裤子一定会都湿透啊。


纠结了半天,程鸿说“还是把外裤脱掉,穿着内裤没问题,水道里漆黑一片,不算不雅观。”我说“也对,当年的人凿山洞,估计也就是这打扮,咱们权当体验了。”



三人说做就做,把外裤塞到背包里,瀚文带路,用手机照亮、探路,我在中间,程鸿在后保护,一路小心翼翼,一路笑语不断。


快到出口的时候,岩石上贴着一块铭牌,上面写着:“你正站在写于2700年前希罗亚铭文的地方,这是在希西家王统治的时期。”



顿时让人肃然起敬,不过,我马上又想,我们在如此古老的地方行走,如果底下人有知,一定会为我们的开心而高兴的,因为开心就意味着环境美好,人合适,世界和平。


我们高兴的在水道出口的洞外,也就是希罗亚水池的旁边,请一位带学生的犹太人老师为我们拍了一张合影,以对我们的英明脱裤决定和开心旅程打个卡。



这条水道蛇形弯曲,并不是一条直线,据记载是两组人从两头开凿,最后在中间位置成功汇合,但因为不是直线,他们又如何能在当时的条件下找准方向呢?


不知道,有太多的耶路撒冷问题,我真不想再去搞懂了。也许根本就没有答案,就像埃及金字塔到底是谁建的一样。


一个大卫王,竟然将随笔又写冒了,也许以后我这也算是个文体,就是想到哪写到哪儿,像与人聊天一样,本来就是一杯茶或者一杯咖啡的工夫,结果喝了二两酒,迷迷糊糊的可以与人侃上一天。


——张家卫以色列百日散记(2022.11.28 第86天)

【《大卫王:一个完美的人(二),明天续(三)】

268 次查看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欢迎订阅,获取最新活动、文章:

​小众不小,我们同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