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紫禁城的黑镜头

《黑镜头》读书分享



TWG Tea Canada Club读书会第144期,推荐阅读的书是一本摄影作品集,名字就叫做《黑镜头》,编者是中国著名的摄影师肖全。


《黑镜头》1写的是“中国这100年”,封面上,还写了不少其他的标注语:“大师镜头下小人物的大时代”、“1919-2020”、“里程碑式摄影巨作,记录影响中国命运的百件大事”。


(一)


摄影作品很真实,但是文字说明都是捡着好听的说,满满的正能量,就我对图片背后故事的有限理解,有些解读恰恰会相反,也缺乏了这100年中不少不应缺席的老照片,读友们可以自己去读。


比如说1957年,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


作者收录的图片中,重点介绍了一位叫做马克·吕布(Marc Riboud)的法国摄影师,他是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邀请来的一批外国摄影师之一。


1,三姐妹


作者的图片说明是:1957年,北京,3个小女孩在胡同里行走。那时候的胡同,房屋低矮,道路老旧,生活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基本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但是无法改变的是这3个小女孩之间的友谊。


2,大丰收


作者的图片说明是:1957年,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等同志主持制订了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并于1957年超额完成。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政治趋于稳定,经济秩序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较为安定,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为大规模展开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1957年,陕西,小麦丰收。照片里一派繁忙的景象,在没有自动化机械的年代里,大丰收的季节意味着一年收成的着落,同时也意味着高强度的体力劳作。如果没有集体的劳作,一家一户想要完成整个收割工序,就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摔跤比赛


作者的图片说明是:1957年是中国新旧交替的一年。这一年,中国新生儿死亡率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23%,人口达到6.47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人口最高峰。这一年,中国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重工业开始发展,东北重工业基地兴起。随着“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计划超额提前完成。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中国大地呈现出一片和平而忙碌的景象,全国上下都投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中去。虽然在这期间经历了朝鲜战争,经历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封锁和抵制,但是中国人民依然顶住了压力,开始了新生活。


停歇多年的天桥杂耍重新开锣了,人们绽放出发自内心的笑容。饥饿、贫穷、战乱给几代中国人带来的沉重痛苦逐渐在新生活中淡去。田间地头、大街小巷都开始变得富有生机,勤劳的中国人再次向着幸福的未来坚定地出发。


1957年,北京天桥,两名摔跤手表演摔跤。摔跤手将对手过肩摔倒的那一瞬间被马克·吕布用相机记录了下来。一个人被倒立在空中马上就要摔在地上,与背景里兴奋的观众,一同构建了一个紧张的视觉高潮。


4,1957年,湖北武汉,修建中的武汉长江大桥


作者的图片说明是:照片左边是一艘运送建筑材料的破旧的木帆船,右侧是正在修建中的武汉长江大桥。除了历史的亲历者外,一般人很难想象,这样一座已经经历了60多年风雨的宏伟建筑,居然诞生在当时人们的一锹一橹之中。


从以上的图片中,尽管我们看出了那个时代黑白照片下的黑白生活,却也真实感受到了那个时期中国人的干劲和美好向往,也看到了新中国虽然在爬坡,却是在前进的路上。


但1957年的另外一些历史,作者并没有展示,却改变了中国的航船。我就用文字仅仅记录两件事情:


1,1957年,大规模的反右运动开始。据近期解密的反右运动档案记载,这一年被划为右派分子的有三百一十七万八千四百七十人,还有一百四十三万七千五百六十二人被划为“中右”……


从此,中国大地就进入到了运动模式,直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之后…….


2,新中国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因为目标数字不断被修订,最终因为大跃进而并没有被切实执行。再往后,直到1978年的三中全会之后,第五个五年计划的后三年,才开始走上真正的发展轨道……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1957年是新中国兴衰的一个转折点,至于1966年的文革,只是将政治运动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已。


(二)


《黑镜头》给我留下最深刻的两张照片是故宫,因为我在2021年的冬日也拍了一张疫情下的故宫照片,我似乎看到了中国以及中国人的命运与轮回:


1,1957年,北京,大雪中的故宫(马克·吕布)


作者的图片说明是:在宁静的故宫前,照片里的这个背影显出了沧桑感。古老的故宫,凡人的生命,远与近、大与小、时间的新与旧在这个画面里交汇。



2,1988年,北京故宫,太和殿前,一位西方人正在仔细端详这座古老的宫殿(肖全)


作者的图片说明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向世界揭开了自己神秘的面纱,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外国人都被东方的美景所震撼。而在一次次迎来送往的沟通和交流中,中国也逐步走向世界。


3,2021年,北京故宫,太和殿前,一位戴着口罩的西方人正在看手机(张家卫)


我的图片说明是:2021年的冬天,是我十年十国的第五站,我选择去了全世界新冠疫情防控最严格(没有之一)的中国。12月29日下午15点44分,我去了故宫。虽然故宫实行网上预约,必须绿码通行,但是游人还是可以用屈指可数来形容。冬日故宫的景色极美,极静谧,彷佛百年前皇宫模样的肃穆。


刚望见太和殿三个并不算雄壮的金字,午后的斜阳映照下,一个金色头发的年轻女老外的形象映入眼帘,她正安静地坐在汉白玉栏杆旁的台阶上,戴着口罩,拨弄着手机……


空荡荡、静悄悄的昔日金銮殿前以及大殿下诺大的广场,国人的游客已经很少了,而更少的外国人,竟然此刻偏安一隅,与我一样有此心情,令我禁不住的一股五味杂陈。


不知道这样的中国境况还会持续多久?尽管我非常享受此时此刻难得的故宫宁静,但我还是希望中国可以回去往日的熙熙攘攘,四邻友好,更多的外国人喜欢和热爱这里,回归天下百姓是一家的开放岁月。


(三)


2011年,日本摄影师久保田博二再次来到北京,拍下了故宫角楼这张照片。金水河角楼是北京最著名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作品的名字叫《故宫日出》。


故宫是对北京明清宫城的俗称,正式名称叫紫禁城。


始建于1406年,完工于1420年,用了15年。从明永乐十八年到崇祯十七年,大明朝用了238年。清朝入关后继续沿用,又使用了268年。


博物馆意义上的故宫,即“北平故宫博物院”,诞生于1925年。为啥叫故宫呢,因为随着大清朝的落幕,紫禁城已经是昨夜黄花,属于前朝旧宫,因此就被喊作“故宫”了。


600余岁的故宫历史,大致以民国初年(1912-1925年)为分水岭,分为两个时代:前者是五百年的禁宫时代,后者是一百年的博物院时代。


六个世纪来,紫禁城格局未变,各个时期有毁灭,有修缮,有重建,有新建,延续至今。


回看故宫600年的兴衰荣辱,不也是一部中国社会从封禁到开放的历史吗?


紫,是古人心目中的王者之星,紫薇,来自天上。

禁,是权力。

城,是显示王者和权力而吓唬百姓的一片连绵殿宇和建筑。


希望紫禁城,永远的被封存为博物院,而不要再真的什么“紫禁城”。


巧了,2021年12月29日的那一天下午,当我走出故宫后门-神武门,转到了金水河的东北角,我也拍了一张与久保田博二相机下的同样金水河角楼,只是我用的是手机,是自然距离,没有拉缩镜头,那我就也起个名字,就叫做《紫禁城日落》吧。


作为小人物,我们无法预知未来,我们能做的,就是对于中国和中国百姓的未来,永远都装着美好的祈愿和祝福!


因为,我们无法改变的永远血脉是华夏,是炎黄子孙。


TWG Tea Canada Club 读书会第144期

张家卫

2022.8.30


5 次查看

​欢迎订阅,获取最新活动、文章:

​小众不小,我们同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