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张家卫

不服输的东北人(第10天)




我出生在辽宁省朝阳市,按照出生地属性,我是东北人。


我的朋友中,东北人不少,有做生意的朋友,也有公务员朋友,有男有女,有被我尊为大哥、大姐的朋友,也有尊我为大哥的朋友…….


爱恨都有过,现在想想,与东北人无关,与自己有关,因此常常念想的,倒都是那些让人温暖的事儿,冰冷的就去想漫天的雪花飞舞,东北那地儿冬天冷,常会下雪,很美。



今天温哥华的华联总会牛会长过路东京,特意喊我与他的两对东北老乡-二哥、二嫂和三哥、三嫂一起聚聚,要把酒言一下欢,我说也算是温哥华最大的侨领之一来东京探一下我的班。


牛会长有面儿,东北人也豪爽,三哥开车来我住的地方接,硬是将车子开进了小胡同-樱花花苑的门口,让我感受了一下久违了的高规格。


车子向东一过运河上的船堀(kū)桥,就进入了江户川区的地盘,晚餐在已有百年历史的【大庄水产】店,据说这店是当年日本渔民在码头上开的,图的是新鲜,再就是自己烹饪方便、放心,它们的广告语是“鱼贩”。



聊天的时候,不自觉地就说起东北话,也就说起了为啥东北人在日本人显得人多的话题。


这个话题,对我而言,一直就有些心得,因为我算是东北人,与东北人走的近,又比较超然,因此会说的客观些。


东北这地方,新中国前后的时间,一直是它的高光时刻,重工业基地、粮食产地与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一直都是东北在占着鳌头,军事上的地位就更不用说了,“共和国长子”的说法,至今也是被东北人津津乐道,因为东北牛掰的时候,其他的不少地方还真不太拿上台面。


“改革开放”这事儿对于东北而言,喜忧参半,喜的自然不用说,焕发了青春,东北发展也是有目共睹,忧的却是原来的地位太高,一下子落下来一时半会适应不了,就比如这“官儿”是东北人最喜欢,也是最巴结的职业,官儿牛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便大打了折扣。


“投资不过山海关”,不是随便说说的,确实是无数人的教训。我们当年在号称东北最市场化的城市大连投资,从没赚过钱,落了个寂寞,还有的是一地鸡毛。


至于国家做了些啥,一会儿再说。东北成了东北人自己都不喜欢的地方,倒是有数据说话: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东北人口10年减少1101万人,年轻人口大幅下降,其中,黑龙江减少了646万多人,是流失人口最多的省份。



我们都知道“闯关东”这词,东北事实上就是因为“闯关东”才形成的城市化和人口规模,东北人血液里流淌的就是“闯”和“移民”的基因。


所谓关东,说的是山海关以东地区,被称为关外,就是现在的东北地区。


大清朝的时候,这块广袤土地几乎就是荒着,为啥呢?因为大清朝皇帝认为这块地儿是满洲人的“龙兴之地”,因此被当作供品供着,严加管制,实行“边禁”,不许汉民随便出入,更不用说啥开发了。


老毛子的俄罗斯人可不管那一套,占了再说,大量的老毛子就进来了,不仅发身份证,还宣示了主权,大清国不得已才放开了对汉民的封锁,“闯关东”这事儿才成了合法的事儿。


“闯关东”的汹涌澎湃从民国初年(1912)开始,功劳应归于奉系大统领张作霖,为了发展好东北经济,他大力进行农业与工业的开发,不断修建铁路,使汉民闯关东达到高潮。


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前,共有数百万关内汉民移民到东北。日本占领后,东北改称为满洲国,人口在千万级。1945年日本人投降,东北的人口超过四千万,原来的遍地荒野成了田地,因为人口聚集与日本资金的大规模进入,东北不仅成为工业化的都市,而且形成了大大小小人口稠密的乡村。


新中国以后,三年自然灾害,对于素有“粮仓”之称的东北而言,总是会有饭吃的,这又使得大量关内人移民到了东北。


“闯关东”的主体人口,因为海路交通便利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山东和河北两个省份。


我山东姥姥家有九个儿女,我的两个舅舅都闯过关东,那时候吃不上饭,到东北讨生活,减少了在家吃口粮,还可以接济下老家的父母和兄弟姊妹,不过,后来他们又都回来了。


记得我小时候,说起有东北亲戚都是非常骄傲的,东北话也被认为是很好听的中国普通话,我的二姨姥家就是长春人。



“改革开放”后的东北,反而落后了,常常在各省份的GDP排名中垫底,东北人一贯讲面子,婚丧嫁娶表现得更明显,找工作也是高不成低不就,有宁愿饿死也不能去干那些伺候人的活儿的信仰,怎办呢?


原本就气候寒冷,干脆走出去,去可以发挥东北人本身“移民基因”本色的地方去。于是,当年“闯关东”进入东北的人,他们的后代们如今又开始闯出东北,寻找新的机会,去一切他们认为可以发挥才干、发家致富的地方去了。


大量的东北人离开东北,首选是山东和京津冀一带,在山东的东北人最多,爷爷辈“闯关东”,孙子辈回来老家再求门路,名正言顺。南下的东北人则主要聚集在上海、江浙、四川、海南等地方。


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东北人把目光瞄准了海外。有经济实力的人,选择去哪个国家移民完全看兴趣、时机以及现实的需要,还有很多普通人离开东北去海外,还是想着能挣多些钱,并非完全出于移民的需要。


近在咫尺又是发达国家的日本和韩国,自然成为了很多东北人的首选。


改革开放后,规模众多的日资企业在东北的存在,也是很多东北人前往日本的原因,他们受聘于日本企业,并不是移民去了日本。当然,也有人就此定居在了这里,也不在少数。


东北与日本,听起来好像很远,可实际上坐飞机比南下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要近得多,比起欧美与新澳等地,距离要近得太多,而且有历史渊源,文化相近。


比如说,日本人的相貌与中国人几乎一样,风俗习惯也像,到处都是汉字,用的也是筷子,混在人堆里,真是很难分辨,少了一份在欧美等国家不同人种之间的那种社交人群压迫感,对于讲究孝道的中国人来说,如果国内或者父母有啥情况,回去探望也是非常方便。


有帖子说,目前在日本的中国人中,东北人占了将近四成,我没有找到数据来源,但是,就我的观察,东北人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多,还要打个问号。


比如上海人在日本的数量就非常多,却很少有人会说上海人如何如何。


我觉得不少人认为在日本的东北人多,主要还是感官上的认识,比如短视频平台上的东北博主好像特别多,能说会道,诙谐幽默,好像个个都有赵本山、宋小宝的本事,刷屏感很强。


另外,在海外的中国人,一般说的都是普通话,很少有人会在其他人眼前说家乡的方言,可东北人就不一样,大多数东北人的口音改不掉,而且好像是更喜欢说似的,性格大大咧咧的东北人让人感觉豪气、实在,当然也会被一些人认为有喜欢吹牛的特点,无论怎样说,东北人较之其他的族群的辨识度绝对是最高的。


说到这里,想起了最近看到的一个说东北振兴的帖子,不知道这一蓝图会不会让在海外的东北人回流,或者让东北人不要再往关外跑了,抑或会让其他省份的人再来“闯关东”……

2018年,全面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2019年,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2020年,加快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

2021年,加快新兴产业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

2022年,着力打造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转型!

2023年初,转变思路,积极开拓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

2023年,九月,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另外的帖子则云:


今年以来东北的GDP增速在全国领先,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等的就是一个契机。


现在,机会来了,由于俄乌冲突,俄罗斯向东转了,东北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第八届东方经济论坛已经在海参崴开幕,中国派出高级代表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面,与俄方一道落实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迎接中俄东北-远东合作。


截止到目前,央企已经签约东北八千亿,这可不是小数目,预计年底破万亿。


作为东北人,我本人最反感的事儿之一就是喊口号,过去,觉得东北为啥总是做不好,与喜欢喊口号不无关系,现在,好像东北人不大喊了,上面帮着喊。


又去翻了下历史,俄罗斯人在东北干的好事不多,往它家倒腾的地盘倒是最多。日本人扶持的伪满洲国存在的历史从1932到1945有十三年的时间,当日本人投降的时候,伪满洲国的经济规模是全亚洲的第一名。


灾难深重的中国人不愿意承认这段历史,可历史是面镜子,好赖都要照不是。


有百年历史的【大庄水产】店,本土的日式料理店,各类海鲜很全乎,原味为主,份量上的也实在。



东北人唠嗑总是会欢声笑语,牛会长因为刚刚从闭幕的第十一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上回来,聊了聊他的心得,我也才知道二哥、二嫂和三哥、三嫂的叫法就是尊称,他们都是年轻人,反正比我年轻。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曾说:“为什么有些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因为解决问题的人,就是制造问题的人,他们在自导自演。”


这话听着口拗,却可以回答今儿说的不少问题。


——张家卫东京百日散记(2023.9.14,第10天)



437 次查看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欢迎订阅,获取最新活动、文章:

​小众不小,我们同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