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国留学生更难了(第21天)

美国国会众议院有一个下属机构叫【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Select Committee on the CCP),前些天在其官网发布了一份报告,标题为《从博士到解放军:签证政策如何让中国国防实体利用美国高等教育》 (From Ph.D. to PLA: How Visa Policies Enable PRC Defense Entities to Tap U.S. Higher Education)。


ree

注意到这份报告的内容被不少社交媒体转载传播,于是想起了40年前因为小平同志与时任美国总统卡特的一个越洋电话,从此开启了中国学子大量赴美进而赴海外求学的历史,中国的巨大进步不能不说与这一个越洋电话关系太大了。

 

这个越洋电话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几代中国学子的命运。

 

美国国会众议院出台的这个报告,虽然还是建议阶段,却带着强烈的风向标作用。

 

仅仅从标题《From Ph.D. to PLA》(从博士到解放军)上看,标签化的意味非常明显,听起来特别像我们熟悉的冷战电影桥段,却是当下时代的现实。

 

博士代表学术与求知,解放军则象征武力与国家机器,可这份报告用这样一个跨度极大的比喻,几乎等于直接宣布:在中国,学术与军事之间没有边界。

 

就我的观察,中国的“军民融合”说法,这些年来确实很高调,但把所有理工科的博士都假设为“解放军后备军”,却也未免太简单粗暴了。那就好比说,如果一个美国人学了农业科学,就一定会去给五角大楼研究生化武器一样,逻辑上确实有点过于跳跃,也颇有草木皆兵的味道。

 

美国人的当下,确实有些焦虑,虽然有他们的道理,至少在川普看来,焦虑的已经有些晚了。

 

事实上,美国人的焦虑以前也有过。

 

二战期间,美国的曼哈顿计划汇聚了无数来自欧洲的科学家,那时候的美国人也有担心“这些人会不会把原子弹的秘密带回欧洲,带给德国?”当然最后的结果是这些科学家是美国战胜法西斯的关键。

 

美国的“原子弹之父”叫奥本海默,有一部关于他的电影就叫【奥本海默】,看了就会知道当时美国人的焦虑。


ree

 

美苏冷战时期,美国人担心苏联会搞“科学渗透”。

 

FBI对不少苏联留学生盯得很紧,麦卡锡主义者更是把很多学者推上了听证会。后来揭秘的故事很多,那时候的在美留学生包括在美学者的日子都不好过。

 

今天的这份《博士到解放军》,读了就会闻到那股子旧味道——只是敌人换成了中国。

 

小平同志在七十年代末拍板决定要大规模派学生去美国,那时候的逻辑很简单:中国需要见世面,需要学技术。“让他们去看看世界”,这是小平同志的原话。

 

那一批留学生后来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骨干,当然也有不少人留在了美国,成了美国的骨干,却也是为中美之间的科技交流包括各个领域的交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40年前,美国很爽快地决定大规模接收中国留学生,把他们当作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为什么40年后,美国却把他们视作潜在的威胁呢?

 

我认识不少的中国留学生,大多的他们都是非常勤奋刻苦的年轻人,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

 

他们的最常态就是,背着电脑包,骑着二手自行车去实验室。他们熬夜做作业、做课题,吃着最简单的餐,过着最朴素的生活。

 

可现在,他们却被认为有可能是一个危险的“技术传输渠道”,哪怕他们研究的是图形学、医学成像,甚至只是机器人踢足球的算法,都可能被归入“潜在军事用途”。

 

个体的梦想和努力,在大国竞争的滤镜下,突然失去了真实感。一个普通学生被塑造成战略棋子,这就是当下地缘政治的话术。

 

那么,美国的焦虑和担忧是不是空穴来风呢?

 

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半导体、航空航天,这些领域的突破确实可能改写军事平衡。美国人认为他们的科技优势正面临中国人的挑战,而中国至少在口号上是美国人最主要的竞争者。

 

于是,美国人的逻辑很直白:如果让中国学生继续大量地进入美国高校,就等于是在“培养对手的科学家”。这就像在冷战的语境里,有人会说“可不能教苏联人怎么造电脑”。

 

我就在想,就算美国人的焦虑和担忧存在,但美国的成长和发达依靠的正是成千上万的外来移民,包括留学生。

 

百年来,美国从中国、印度、欧洲吸收了大量人才,这些人才既让美国保持了蓬勃向上的活力,也让科学整体获得了巨大进步。如果简单地一味设限,短期内或许能阻止部分技术的流出,但长期依赖“设限”必然会反噬到美国自身。

 

观察了一下其他国家,包括美国的坚定盟友们,它们的态度似乎更微妙一些,或者说更平衡一些。

 

加拿大表面上与美国步调一致,但在学术圈里仍然保持相对开放。很多原本拿不到美国签证的中国学生,选择绕道了加拿大。

 

西班牙、德国、法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更重视科研合作,虽然也有安全审查,但远没有达到美国的这种“紧张到神经质”的程度。西班牙的大学里,中国学生依旧可以在建筑、工程、医科自由地学习。

 

 阿根廷作为南美目前最有发展潜力的国家,他们把教育交流当成经济合作的一部分,甚至希望吸引更多的中国学生和教育资金。对他们来说,科技合作意味着发展机遇,而不是国家威胁。

 

换句话说,美国人最害怕的是失去领先,别人更希望的是搭上顺风车。

 

但毋庸置疑的事实是,美国是世界的带头大哥,风向标的作用非常明显,如果美国国会众议院的建议都被落实,那么会发生什么呢?

 

对于中国留学生而言,也许未来申请美国的理工科博士将极其困难,签证官会逐一追查你的本科、你的导师、你发表过的论文。哪怕你只是个单纯的科研爱好者,也可能会被拒之门外。

 

这样一来,科学可能逐渐走向“铁幕”时代。知识的自由流动会受阻,与中国合作的论文减少,邀请中国参加或者中国愿意参加的国际会议会变得越来越少。

 

改革开放40年来形成的全球科学共同体再次被割裂成两个阵营,就像当年的冷战把美国阵营和苏联阵营分开一样。

 

对于年轻人来说,肯定不是一个好消息,甚至有些残酷。他们原本有机会在更加广阔的世界里学习和交流,现在却要因为护照和国籍被挡在门外。世界的舞台小了,人生的可能性自然也随之变小。

 

有人说,我们还有俄罗斯和俄罗斯周边的那些国家以及中东国家、非洲国家可以选择,我就不评价了。

 

美国国会众议院的这份报告除了点名中国的“国防七子”和“兵工七子”之外,还首次点名了58所与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SASTIND)共建的高校,其中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和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大连理工等知名中国高校的名字。

 

这份报告还点名了马里兰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卡内基梅隆大学、南加州大学、普渡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6所美国高校,要求他们提交在读中国学生的本科生源信息。

 

这份报告将被点名的院校与现行的总统公告10043号(PP10043)直接联系起来。

 

它的核心判断是:美国高校在接收这些背景的研究生和访问学者时,存在“尖端科研成果可能被转化为军用”的安全风险。在此基础上,【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呼吁国务院与国土安全部进一步收紧签证与科研合作,把“学术开放”视为“战略竞争”的关键防线。

 

这或许就是当下这个时代的矛盾,年轻人想要的是一份学业梦想,想要的是他们对于未来的一份事业和生活憧憬,可国家想要的却是没完没了的竞争优势和所谓的安全屏障。

 

它们两者之间竞争的张力,最终压在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的肩膀上。


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局部
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局部

这份报告以及扩展版的“10043”清单,传递出的信号就是,美国对中国学生的签证审查将持续收紧,被点名的目标院校和敏感专业更甚。

 

真怀念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个时间啊,有海大家来行船,百舸争流,呈现在每一个人眼里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是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世界。

 

不过,我还是相信,当政治的喧嚣退去,人们一定会重新回到科学最初的意义,那就是一颗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和全球流动的知识海洋,而不是一顶随时可以换成军帽的博士帽。

 

张家卫西班牙百日散记(2025.9.26,第21天)

留言


​欢迎订阅,获取最新活动、文章:

​小众不小,我们同行!

  • 微信公众号
  • Facebook
  • YouTube

©2020 by 小众行为学研究基金张家卫工作室.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