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张家卫

拜占庭的陷落——《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笔记

拜占庭的陷落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笔记



茨威格(1881—1942)是一位名人,奥地利人,后来在英国。


我们熟悉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传记《巴尔扎克》等都是他的作品。


茨威格的写作特点是善于采用心理分析,也因为此,他不仅非常善于在生活中捕捉决定人生戏剧剧情发展的瞬间,也非常善于在历史上找到对人类命运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时刻。


所以,这本书《人类群星闪耀时》的原文书名为Sternstunden der Menschheit,而“Sternstunde”的原意是:历史上决定命运的时刻,关键时刻,转折关头。


在这本书中,茨威格向我们展现了十四个星光灿烂的时刻,或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或是某些有代表性的人物所经历的内心激烈斗争以及他们命运的波澜起伏。


由于当下愈发纷杂和令人焦虑的世界,我们不乏听到各类或名人或凡人的预测和分析,这也是我来耶路撒冷试图聆听“上帝”声音的原因之一。


借着TWG Tea Canada Club读书会第150期的推荐,就让我们来听听茨威格以他的视角讲述的《拜占庭的陷落》故事:


拜占庭已被土耳其人团团围住。


由于千百年共同的文化,拜占庭城对于整个西方世界便显得神圣,对欧洲而言,它才是荣誉的象征。而且,只有当基督教世界联合起来,共同保护这个虽在东方、业已衰败不堪的最后堡垒时,才能让索菲亚大教堂继续成为一座基督教的教堂,索菲亚大教堂是东罗马基督教的最后一座,也是最美丽的一座教堂。


索菲亚大教堂成为基督教在东方最后的一个象征。

君士坦丁立刻认识到危险逼人。尽管穆罕默德二世发表了许多和平言论,君士坦丁仍然怀着可以理解的惊惧,一而再地派遣信使前往意大利去见教皇,前往威尼斯、热那亚,让他们派遣战舰和士兵前来增援。


但是罗马犹豫不决,威尼斯也毫无动静。因为在东方和西方的教会之间,还一直存在着一个难以逾越的古老的神学上的分歧。


希腊教会憎恨罗马教会,希腊的大主教拒绝承认罗马教皇是基督教的最高牧人。


尽管面对土耳其人的威胁,在费拉拉和佛罗伦萨举行的两次最高宗教会议上,早已作出两个教会合二为一的决定,并且为此答应帮助拜占庭抵御土耳其人。但是等到对拜占庭的威胁不再有燃眉之急,希腊的宗教会议便拒绝让条约生效。


现在,真正的危机就要来了!


穆罕默德二世的大军挥师拜占庭了!拜占庭一边向罗马紧急求援,一边又发出了态度软化的信息。


于是,若干战舰立即装备起来,满载士兵和军火,教皇的使节乘坐其中一艘,一同扬帆启航,以便庄严显示西方世界两大教会和解修好已经实现,以此昭告全世界,谁若进攻拜占庭,便是向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挑衅。


1452年12月份上演的无比壮观的好戏是,宏伟富丽的教堂里举行极为隆重的两大教会和解修好的盛大庆典。


君士坦丁皇帝当时在他帝国全体显贵的簇拥下现身教堂,头戴皇帝的金冠作为两个教会永久和睦的最高证人和担保。


宏大的教堂正殿挤得人山人海,无数支蜡烛照得全殿通明。在祭坛前,罗马教皇的特使伊西多鲁斯和东正教的大主教格里高里乌斯像兄弟般共同主持弥撒。



在这座教堂里,罗马教皇的名字第一次在祈祷中提及,虔诚的圣歌第一次同时以拉丁文和希腊文唱起,歌声飞升到这永远不会消失的穹顶之上。


东方和西方,这两个教会似乎永远结合在一起,经过多年的恶言相向和纷争不休,终于又一次弥漫着欧洲的思想,西方世界的精神。


但是在历史上,理性与和解的瞬间总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


就在教堂里共同祈祷的声音还虔诚地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教堂外,在修道院的一间斋房里,博学多识的修士格纳迪阿斯已经在痛斥会说拉丁文的学者背叛了真正的信仰。


和平的纽带还没有被理性编织起来,就已被狂热主义扯得粉碎。就像希腊的教士并没有想真正臣服罗马教廷一样,地中海另一端的朋友们也并没有想认真提供希腊教会热切渴望的援助。


几艘舰船、几百名士兵虽然派了过来,除此之外,这座城市就完全听凭命运的安排。


暴戾的统治者若准备一场战争,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之前,总满口奢谈和平。所以穆罕默德二世在举行登基大典时,特地接见君士坦丁皇帝的使臣,说了一大堆无比动听、亲切友好的话语,让人听了深感宽慰。


他在上帝和他的先知、天使,以及《古兰经》前公开庄严宣誓,他将绝对忠诚地信守和拜占庭皇帝签订的各项条约。


事实上,任何伪装尽属多余。


14528月,穆罕默德二世召集他手下的全体文官武将,向他们公开宣布进攻和占领拜占庭的企图。


145345日,一支一眼望不到边的奥斯曼帝国的大军,像一股突发的惊涛骇浪铺天盖地般地越过拜占庭平原,直逼城墙之下。


穆罕默德二世身披极尽奢丽的锦衣华裳,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在吕卡斯城门对面安下他的帐篷。


还没有让人在他的帅帐前竖起迎风招展的大旗,他已下令在地上摊开祈祷用的拜毯。他赤脚走到拜毯上,面向麦加城三次躬身礼拜,以额碰地。在他背后,展现极为壮观的场面,他麾下的几万大军同样弯腰礼拜,朝着一个方向,以同样的节奏,向真主阿拉诵读同一篇经文,祈求真主赋予他们力量,保佑他们赢得胜利。


然后穆罕默德二世才站起身来,顷刻之间又从一个谦卑之人变成一个挑衅者,从真主的仆人变成主人和士兵。现在,他麾下的传令官跑遍全营,在战鼓隆隆、号角齐鸣声中,向全军反复宣告:现在开始围城了!


如果援军不能迅疾赶到,君士坦丁和他的军队躲在弹痕累累的城墙后面,以八千士卒对付十五万大军,不可能长期抵抗。


威尼斯地位显赫的女摄政不是庄严地承诺要派出舰船增援吗?倘若西方最富丽堂皇的索菲亚大教堂处于危机之中,有沦为异教徒的清真寺之虞,罗马教皇岂能无动于衷?


囿于歧见,内部不和,有上百种低下的妒忌而陷于四分五裂的欧洲,难道一直没有认识到西方文化遭受到的危险?


噩耗般的真实情况是,基督教世界已经忘记了拜占庭,围城中的人孤立无援,如不自救,必死无疑。


经过六周几乎是日复一日的攻城战,穆罕默德二世已经失去耐心。


他召集他的帕夏们举行军事会议,他激情如炽的意志战胜了众人的顾虑,决定在529日发起大规模进攻,举行决战。


他下令举行一个节日庆典,十五万大军从最高统帅到普通士兵,都必须履行伊斯兰教的节日习俗,一天洗涤七次,大规模的祈祷进行三次。剩下的全部火药炮弹,都搬来进行这场炮兵强攻,把城墙炸塌。


他的传令官们在隆隆的鼙鼓(pí gǔ)声和尖利的号角声中向四面八方高声宣读他的这一诺言:穆罕默德二世以真主的圣名,以穆罕默德和四千名先知的名字发誓,以他父亲穆拉德苏丹的灵魂,以他孩子们的脑袋和他的这柄佩刀发誓,此城攻陷之后,他的将士有权无限制地对全城任意劫掠三天。城墙里面的一切,家用器皿,金银财宝,男女老少,全都属于胜利的将士。除了攻占这东罗马帝国最后一座堡垒的荣誉之外,他自己放弃占有任何战果。


将士们听到这份野蛮的通告,报以疯狂的欢呼。


平素因为宗教纷争分裂为不同教派的居民在这最后关头聚集到了一起。


一直要到大难临头,尘世间才会出现空前的团结,历来都是如此。为了让所有人都意识到,他们有责任奋起捍卫他们的宗教信仰,宏伟的往昔,共同的文化,拜占庭皇帝下令举行一次感人肺腑的典礼。


全城百姓,无论东正教徒,还是基督教徒,神职人员还是世俗平民,孩子还是老人,都遵照皇帝的命令参加这次联合的宗教巡游。谁也不得留在家里,谁也不愿留在家里。


从家资万贯的富翁到一贫如洗的穷汉,全都虔诚地排在庄严的巡游队伍里,大家高唱“Kyrie Eleison!(主啊,求您怜悯我们)


君士坦丁皇帝召集众位元老、贵族和将军,发表最后一次演讲,激励他们的勇气。


他虽说不能像穆罕默德二世那样答应给予他们难以估量的战利品,但是他向他们描述,如果击退敌人这最后一次决定胜负的进攻,他们将为基督教世界,为整个西方世界赢得何等重大的荣誉。倘若他们败在这些杀人放火的暴徒手里,将会招致什么样的危险。


他们两人,穆罕默德二世和君士坦丁皇帝全都清楚:这一天将决定几百年的历史。


当时世界上最坚固的君士坦丁堡城墙被破了。


攻入城中的土耳其官兵犹如地狱里放出来的魔鬼,争先恐后地跑过大街小巷,烧杀抢夺,一如穆罕默德承诺的那样。


记载了数百年积累的智慧,希腊人思想和创作的不朽精神财富,理应永久保存下来,却全被付之一炬或者漫不经心地随意抛弃。


人类永远也无法完完全全地知道,在那命运攸关的时刻通过那个敞开的凯尔卡门闯进来的是什么样的灾难,对罗马,对拜占庭的洗劫又使人类精神世界丧失了多少宝贵财富。


穆罕默德控制住自己焦躁不耐的心情,离鞍下马,低头及地,进行祈祷。然后抓起一把泥土撒在头上,为了记起他自己也是一个世俗凡人,不得因为奏凯而骄傲自大。


他向真主表示了谦卑之后,才站起身来,作为真主的第一仆人,迈步走进神圣智慧的索菲亚大教堂。


不难看出,这些征服者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是一种罕见的难以解释的混合物。


他们虔诚、笃信,他们发自内心虔信狂热地向上帝发出祈求的同时,又以上帝的名义干出历史上最可耻的丧失人性的暴行。


索菲亚大教堂高高耸立的十字架,一千年来张开双臂,拥抱人世间的全部苦难,如今发出沉闷的响声,轰然倒地。


这十字架坍塌的声音,犹如巨石击地,响彻整个教堂,在教堂外的远方回响。


整个西方世界为它的轰然倒塌而震撼。


整个欧洲惊悚战栗地认识到,由于他们迟钝的冷漠,一种命中注定的破坏性暴力夺门而入。这股势力将束缚欧洲达数百年之久,使其无从发挥自己的力量。


但是历史好比人生,遗憾无法追回失去的瞬间,一小时造成的疏漏和贻误,一千年也无法弥补和赎回。


每次阅读这个故事,总是会有一种无以言状的悲怆,金戈铁马的刀光剑影之中,十万个为什么会不自觉的涌上心头。


让我们再快速回顾一下这一影响世界进程的《拜占庭的陷落》故事:


危在眼前

和解修好弥撒

战争开始

城墙和大炮

再次满怀希望

舰队翻山越岭

欧洲,救命啊!

总攻前夕

索菲亚大教堂里最后的弥撒

被遗忘的凯尔卡门

十字架轰然倒下


从此,君士坦丁堡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新首都,圣索非亚大教堂被改为清真寺。


拜占庭陷落的正面意义在哪呢?



普遍意见认为拜占庭的陷落令很多希腊人从该城逃到西欧,并把希腊—罗马传统的知识及文书带到当地,从而推动了人类发展史上另外一个里程碑时代“文艺复兴”。



拜占庭的陷落被认为代表了延续千年的罗马帝国正式终结,也是标志着中世纪结束以及文艺复兴时代开始的重要里程碑,因为它代表了欧洲旧有宗教秩序的结束,以及大炮和火药在战争中开始广泛使用。


这一事件还导致连接欧亚的主要陆上贸易路线中断,令很多欧洲人开始认真考虑经海路到达亚洲的可行性,最终促成哥伦布1492年发现北美新大陆。


拜占庭的陷落以及它对世界进程带来的影响,对于我们的当下是不是会有启发意义呢?


比如俄乌战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基督教国家以及联盟是不是在汲取罗马教皇见死不救的教训,这一次一定要相救到底?还是在重蹈覆辙,虚张声势,而后拱手相让拜占庭的陷落。


有人将俄乌战争与一战和二战相比。


按照尤瓦尔.赫拉利的观点,文艺复兴之后产生的人文主义有三大分支,即自由人文主义,简称自由主义,属于正统派。到了19-20世纪,又产生出来两个截然不同的分支,即社会人文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和进化人文主义(以纳粹为最著名的代表)。


一战和二战的结果,就是进化人文主义,或者称为法西斯主义的这一派被彻底清除,余下了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继续博弈。


而这一次俄乌战争似乎不同,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又一次的关于拜占庭的争夺,或者说这是一次关乎信仰的战斗。


我去伯利恒圣诞教堂,也就是耶稣出生的地方,看到了一个雕塑,就是《圣经.启示录》中关于龙的描述。


【新约: 启示录 Revelation 第20章】


20:2 他捉住了那龙,那古蛇,就是魔鬼,撒但,把它捆绑了一千年。


20:3 天使把它拋在无底坑里,关起来,封上印,使它不能再迷惑列国,等到那一千年完了。以后,必须暂时释放它。


每每看到《圣经》中关于龙的描述,总是不自觉地会心里不舒服。


如果选择相信上帝的话,那么就是相信启示录的预言,我们愿意相信这一预言吗?


信上帝的说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信佛的说一切都是命数,信孔子的说一切都是因为礼崩乐坏,我们该信什么呢?


我们是人文主义者!我们信“爱”是人性中最可贵、也是人类毁灭的最后一道防线,无论以谁的名义。


小贴士:


[1] 穆罕默德二世(约1430—1481)于1451至1481年任苏丹,1453年攻陷拜占庭。


[2] 君士坦丁大帝(280—337)于公元330年,把罗马帝国首都从罗马迁到拜占庭,该城因而称为君士坦丁堡。尤斯蒂尼安大帝(482—565)通过连年征战,扩大东罗马帝国版图,建立索菲亚大教堂。


[3] 君士坦丁·德拉戛色斯(1403—1453)即东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他执政时,东罗马帝国已国力衰微。他在拜占庭陷落时战死。


2022.10.11

张家卫

5 次查看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窄门

Comments


​欢迎订阅,获取最新活动、文章:

​小众不小,我们同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