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百姓的才是中国的(第21天)





这一次回来成都,看了一场川剧,认识了一帮川剧演艺界的腕儿,了解了一位川剧界的泰斗,懂得了变脸背后更多的川剧传奇。


中国的方言多,据说有多少种方言就会有多少个戏曲剧种。

我去查了下,央广网2013年9月的时候有过一个报道,说是中国有记载的就有273个戏曲剧种,还重点介绍了脱颖而出的十大戏剧形式,名列头牌的自然是京剧,另外还有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粤剧、汉剧、晋剧、秦腔和川剧。

央广网的报道中说:川剧,是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蓝曦是我2020年在加拿大的萨省百日行走时候认识的朋友。当时我栖居在方圆5公里没有人烟的广袤的天鹅农场。知道我的老家也是成都之后,她与朋友们一起带着正宗的成都辣火锅,还有来自中国的各种调料,跑来天鹅农场,与我共叙家乡之乐。

图中第一排左二为蓝曦

知道我要回成都,继续第五年的百日行走。她含蓄的问我是不是想看川剧,我当然想看,只是不太懂得其中的门道。蓝曦忙活了不少日子,终于让我与她在成都的亲人们联系上了。

那一天,她的哥哥蓝云、嫂子红梅和妹夫远航三人从宽窄巷子把我接上,驱车150多公里来到了成都东部的一座城市-遂宁。端坐在遂宁市川剧团的剧场,我认认真真的的看了一场两个小时、五个折子戏的正宗川剧。


我也才知道,蓝曦的父亲蓝光临先生是川剧界的泰斗级人物。他十岁登台,从艺七十余载,载誉无数,桃李满园,被尊称为川剧界的蓝派。


著名的剧评家胡沙先生曾经题词赞扬他“一曲惊梦惊北京,好似当年魏长生”,将他与清末的京剧大师魏长生相提并论,可见其艺术造诣的深厚。

不幸的是,三年前,2018年,蓝光临先生83岁时,因病与世长辞了。但戏迷们只要一听演员的唱腔,就会喊“这是蓝派弟子的演出!”

当天的演出,剧场里座无虚席,还有不少的观众只能站立在两旁的过道上观看。舞台上面高悬着一条长长的横幅【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蓝光临艺术传承巡展演出】。


蓝曦的母亲、蓝光临先生的夫人赖茵妈妈,今年已经77岁了,她一直拉着我,让我坐在她的身边,不时的与我介绍着每一个剧目的来历和演员,亲切、慈祥。

蓝光临先生与赖茵女士伉俪合影


因为我事先对川剧进行了一些攻略,还在网上观看了蓝光临先生的演唱,因此一场川剧看下来,我倒有点半个戏迷的感觉。

就我的观感而言,川剧与其他戏曲挺大的不同在于川剧非常明显的表现了一种移民文化。川剧的五种声腔组成,正是来自于华夏大地不同的地域。

我们都知道张献忠屠川这事儿,今天的四川人几乎都是湖广填川的后人。而川剧的起始,恰恰被认为是明末大量移民入川,将各地的声腔带入四川大地,得以流播并与本土的曲艺相融汇而形成的。

以此算来,川剧也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而且,这川剧就不仅仅是戏曲,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方水土用数百年来的滋养天成了四川人的文化根脉和精神故土。

今天演出的主持人柯伟先生是蓝光临先生的弟子,也是遂宁市川剧团艺术委员会的主任。蓝光临先生去世之后,他一直孜孜不倦的研究和整理蓝先生的资料,借以传承蓝光临先生的蓝派艺术,弘扬川剧这一门流传数百年的民间戏曲形式。

与他的交流,让我感受了川剧传承人们的赤子之心,也感受到了他们对于地方戏剧难以红火的焦急和无奈。

四川省的专业川剧团除了省川剧院和成都市川剧院之外,地市一级的川剧团名义上都有,但是可以独立承担演出剧目的已经凤毛麟角。

遂宁市川剧团算是较好的一个,剧团的团长和副团长今天也都见了。我问起剧场的门头过于寒酸的时候,团长很有信心的说“已经在安排扩展的过程中了”。



今天演出的剧目是赖茵妈妈点的,都是川剧里的经典剧目,有悲剧,也有喜剧,非常耐看。我试着不看字幕,凭耳朵去听,竟然可以听个大概。川剧演员的扮相与京剧很相似,但是唱腔却普通话了不少,发音清晰,字正腔圆。


《装盒盘宫》讲的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演员是王超、虞佳和王华茂。《石怀玉惊梦》说的是石怀玉高中状元却抛妻杀妻的悲剧,演员是郑洪和陈宏。《放裴》演绎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演员是90后的王裕仁和刘茜。《八阵图》再现了东吴陆逊的武打戏,演员是年轻的80后武生文冬。《逼侄赴科》是一幕喜剧,说的是道庵姑母逼着热恋中的侄儿去京赴考的桥段,演员是肖德美、虞佳和陈宏。




五个传统折子戏一气呵成,剧场里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也不时的传出高声叫好的声音。我也跟着鼓掌,叫好声因为不大习惯,憋在喉咙里发不出来,只会拿出手机,拍下了一个个精彩的瞬间和记录下优美的川剧唱腔。


晚上聚餐,蓝曦的家人们来了,川剧院的领导们来了,台上的主要演员们也都来了,我被赖茵妈妈拉在身边坐下,只能恭敬不如从命。大家欢聚一堂,怀念蓝光临先生,话说川剧发展,交流同门感情,祝福师母身体健康。


演员们卸了装,恢复了与我们一样的容貌,显得更加亲切了些。我也才知道,王超、虞佳和肖德美都是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获得者,还是省市剧团的领导和教授,参演的每一位演员都是业内的腕儿或者正在冉冉升起的新星。

欢聚一堂的另外一桌,全都是80后和90后的青年演员,他们喝到开心时,齐声高唱的川剧名曲,高昂嘹亮,听起来不像是在唱传统戏曲,倒像是一曲曲现代的时尚美声。

他们都自豪的介绍着自己的标签,他们都是蓝光临先生的弟子和弟孙。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经开创以戏曲切入中国文化史的路径研究,可惜的是后继无人。

事实上,以不同语种的方言声腔演绎的地方戏曲才是最贴近百姓生存状态的艺术形式,虽受当代流行艺术形式的冲击,传统的东西自然也需要创新,但是最内核的传统需要也必须受到保护和传承,因为这是祖宗留下的文化,是百姓的泥土味儿,是中国文化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说到这里,与蓝光临先生同是四川广安人的小平同志与川剧有渊源,改革开放后再现地方戏曲的繁花似锦与小平同志的鼓励有莫大关系。

1978年,小平同志复出后路过成都,想看川剧。给小平同志演出的正是蓝光临先生与杨淑英女士等川剧名家。小平同志连看了13个折子戏,都很满意。他说:“我看过的这几场折子戏,观众可以看,工农兵也可以看,要趁老艺人还在,拍一些资料,要准备一、两台戏,将来可以到北京演出。”


小平同志的话朴素的很,却因为小平同志的地位,意义可就大了去了,意味着“文革”中被禁的地方戏曲又活了。

“川剧一活,戏剧皆活”,当时的全国300多个剧种闻风而动,一派“劫后余生”。八十年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就有川剧以及众多地方剧种婀娜多姿的身影。

蓝光临先生曾激动的对友人说:“是小平同志以行代言,打破了‘文革’十年的思想禁锢,让人们看到‘戏剧复兴’的曙光。”

中国社会,百姓祈盼的就是天上掉下个好领导,则大国之幸,百姓的生命之幸。

一代一代的地方戏剧人,比如蓝光临先生以及他的弟子弟孙们,就是用自己的生命身体力行的实践着这一传承,道路坎坷,并不轻松,但是他们乐此不疲,坚定前行。


蓝光临先生曾说,“川剧是我这一生的最爱,是川剧养活了我,川剧使我或多或少成为一个历史人物,我要把我这一生重要的事情记录下来,给后人留下一点文字,也不枉我从事川剧七十几年。”

与蓝光临先生执手56年的夫人赖茵妈妈说“戏是他的命,他的魂”。

临别的时候,赖茵妈妈认真的将一本书和一盘光碟送给我。书的名字叫《白塔秋枫》,50多万字,印刷的的正是蓝光临先生生前写下的记录和文字。光盘是《蓝光临川剧唱腔艺术选集》,收藏着他不朽的经典。


演出结束谢幕的时候,全体演员们都站立在舞台中央,齐声合唱着一支曲子,我听不大懂,却觉得非常好听,让人动容。观众席上的不少人也跟着合唱,我在快乐的气氛当中看到了有的人眼角上泛着泪花。




赖茵妈妈告诉我,蓝光临先生在世的时候,每次的演出谢幕,他一定要领唱这首曲子《问病逼宫》。久了,就成了习惯,成了经典,成了传承,成了念想……


——张家卫成都百日散记(2021.10.20第21天)






693 次查看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欢迎订阅,获取最新活动、文章:

​小众不小,我们同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