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絮叨下我家的家谱(第99天)




选择来成都百日,其中的一个因由也是修一下家谱,我家是老张家。

父亲生前对这事挺重视,这本卷了边、还有些残破的家谱就是当年他招呼才重现在老张家后人面前的,委托四堂哥运中保管。


我这次回来,四堂哥将这本家谱交给我,供我考证,考证完了再还给他继续保管。

我以这本长条形状、深蓝色布质封面、纸张已经发黄、还有不少残破的古文体家谱为蓝本,通过查阅年代、生僻字以及地理变迁等信息作为佐证,又与堂姐、堂哥以及我家大哥等进行了交流,了解各自能够记忆起的人和事儿,以使家谱中不甚明了的地方有个比较清晰的解读脉络,力求逻辑上合理,更接近真实。


尤其是大堂哥运林,农历1932年7月19日生人,较我父亲仅仅年轻一岁,今年已经90岁高龄,身体康健,头脑清晰,耳聪目明。他与我父亲是小时候的玩伴,是目前最能说清楚老张家历史的人。运林哥是修撰老张家家谱的权威,也将是最后的权威定稿人。

父亲两年前走后,我就想着要将这本有些残破的家谱修一修,简单的说就是用白话文翻译一遍,然后与运林大堂哥等兄弟姊妹一起对一对,再用新纸张或誊写或打印、印刷,形成一本新的白话文家谱,并且加上继续补充的留白,最好具有计算机自动分类的功能。

我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来做白话文翻译的工作,一本不过千字的老家谱竟然整理出了一万多字,不仅仅是翻译,还包括前后考证、提出问题、思考逻辑,最后给出可能的答案选择。即便如此,也不敢说就完全正确,难免有挂一漏万的地方,希冀老张家的其他人可以继续斧正。


根据家谱中的年月记载,这本家谱的首制之年为同治九年庚午蒲月,即1870年5月,后来又有后人不断填充,至今已经150余年。

这本家谱记有四个【谱序】,前三个应该是当时的乡绅名人应邀所撰。

第四个【谱序】则为正序,我将经我短句后的版本列在下面,以作备忘:

清河郡张氏宗族谱序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必断自唐虞,而后一朝之损益,以成谱必溯其源流而后一姓之名谓,以正粤稽。张之为姓也,肇自轩辕公孙氏之第五子挥,始造弦氏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

从古至今,历代相传,应运而亨,以为张氏光者不乏其人。然历代虽有伟人而谱系均不可考。惟我启祖佐公起自湖北省黄州府麻城县西门外孝感乡生长人氏,于我国朝康熙年间发迹来川至成都府郫县北门外芶村冷家营水兽沱乡,坤站水田六百余亩,呈粮载册以为子孙衣食之计。

启祖妣何氏生二世祖道洛、道濂、道清。考其素履耑以耕读为业。稽其遗行,唯以积善为先任。修大小石桥十道,名曰十福桥,碑志尚在。

我二世祖道洛、道濂、道清发派分支逮后,及之排行之间,恐有紊乱,兹邀集合族创修谱帖。或谱其言行,或谱其生卒,或谱其坟墓所在某山某向。言念族众尊卑长幼备载无遗。时一遍览,宛然祖宗在日,族众同堂也。

至于排行,议编共集成四十字,注列于后,以为子孙循环命名之义。周而复始,自议定之后,我族子孙相继世代相承,不得错易一字。以乱世及之常有时,天各一方,一询而知所自,人居两地不问而知其所传。如此则我先人之世泽孔长,吾子孙之福禄,亦绵帛而勿替矣。

注释:
清河郡:清河郡张氏家谱,自有一派
耑:同端字。

家谱中又有另一段文字进一步阐释了上面的【谱序】,云:

启祖佐公(妣何氏)生三子 道洛 道濂 道清

公自湖北省黄州府麻城县西门外孝感乡生长人氏。因献贼蹂躏四川,后公来川省成都府郫县北门外芶村冷家营水兽沱,插站水田六百亩有零。公生平以耕读为业,勤俭持家。妣有贤德,克尽坤道,与公倡随正家,教子皆有力焉。

公妣或生于明末或生于清初,皆不可考殁()。后始至于三道堰北栅子,因三道堰新开场市往来践踏,乃迁至于冷家营内,此雍正年间事也。迄今三道堰火神庙地即初公之穴地也。

注释:

1,妣(bǐ):原指母亲,后称已经故去的母亲。
2,坤道:在道教典籍中,男道士也称为乾道,女道士则相应地称为坤道。此处应指始祖母操行甚高,克尽妇道的意思,当然,也可能始祖母的确就是代发修行的修道之人。
3,水兽沱:为芶村冷家营附近的一个农地地名。

由此可以清楚的看出,老张家的祖上是三道堰人,故后就埋在后来为三道堰火神庙的那块地儿。但据四堂哥介绍,我父亲在世时,他曾经陪同去三道堰数次查访,包括去派出所查证,但未寻得老张家直系后人的进一步信息。


三道堰古镇位于成都市郫都区(原郫县),属于成都平原地区的腹心地带,距成都市22公里,距郫都区城区仅6公里,素有“天府水乡”之誉,被称为成都市上风上水的地方,房价很贵。




我那天去三星堆博物馆,看了一副介绍成都宝墩文化的图表,三道堰镇古城村的历史竟然排在最古老的位置,距今已经有4200-3700年。



因为“公妣或生于明末或生于清初,皆不可考殁(mò)”这句话,我又去考证了一下明末清初的概念。

明末清初一般指的是1600年一1700),共经历了后金开国(1616年)、明清战争(1616一1644年)、明末民变(1628年一1644年)、大顺建立(1642年)、李自成破京灭明(1644年)、吴三桂降清(1644年)、清军入关(1644年)、南明建立(1644年)、清灭大顺(1645年)、大西降明、又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南明与清朝的战争(1645年一1662年)、之后又经历三藩之乱(1673年)、康熙收复台湾等等。

通过仔细核对家谱中文字以及图表的记载,我采用了文字记录优于谱系图的方法来进行修正,并确定父亲属于始祖佐公的次子道濂这一支,也列在下面,作为备忘:

始祖:佐(王氏)

二世祖:道濂(任氏)(是佐公的次子)

三世祖:汝瑛(任氏)(是道濂的长子)

四世祖:元义(韩氏)(是汝瑛的四子)

五世祖:先著(游氏、周氏、李氏)(是元义的长子)

六世祖:君文(程氏)(是先著的第四子)

七世祖:天凤(王氏)(是君文的次子)

八代 :祖父:开鸿(邓氏)(是天凤的长子)

九代 :父亲:文扬(原名文洋)(卫氏)(是开鸿的第九子)

十代 :我(原名运国)(赵氏)(是文扬的第三子)

十一代:真樵(应名为清樵)、真竹(应名为清竹)(运国的长子、次子)

【太爷爷天凤生于道光十五年乙未三月二十一日寅时,在芶村三导堰西场外八角庙侧近生长人氏。乙未年七月十二日申时在唐村二甲杨柳树告终。即1835-1895年,享年60岁。

太奶奶王氏生于道光二十六年丙午九月十二日酉时在芶村三岛堰东场外白花桥三堰河生长人氏。癸丑(guǐ chǒu )年十月二十四日子时在康村二甲杨柳树告终。即1846-1913年,享年67岁。】

我爷爷就是七世祖天凤公的长子开鸿。

【爷爷开鸿生于光绪庚辰年三月初五午时在芶村三堰河心生长人氏。寿终于民国三十六年九月初三日。即1880-1947年,享年67岁。家谱中标注为“系郭邑属”,郭邑是城邑的意思,因此,这一标注提示爷爷开鸿此时已经离开郫县芶村,去到了成都市。】

奶奶邓氏生于光绪乙丑年二月初一日寅时在成都县西关外第五甲仁里桥生长人氏,寿终于一九七零年九月初九日。即1889-1970年,享年81岁。】

爷爷和奶奶故去后都埋在郫县的老家村头,不过是不同的地方,奶奶的坟就在村子内的一个街口拐角处,坟头上长着一颗茶碗口粗的弯柳。父亲带着我都去拜过,说是会福荫后人。

后来村子整体拆迁,墓地就全部移到了说是风水甚佳的崇州白塔山公墓,山顶上就是白塔湖。这地儿是父亲最后拍的板。


爷爷开鸿(奶奶邓氏)一共生了六子和七女:

六子为文泽、文渊、文钦、文海、文翰、文洋,其中文钦夭折。因此排行五子,即文泽、文渊、文海、文翰、文洋。

七女为文兰、文珍、文寳、文群、文秀、文华、文莲,其中文珍、文群、文莲夭折,因此排行四女,即文兰、文寳、文秀、文华。

运林大堂哥回忆道:

爷爷张开鸿,号张文宾,与成都人的奶奶结婚,先是在郫县开药房,大概是1914-1918年间,离开郫县,转去成都开药房,名号是“德修药号”,位置在状元街120号。

状元街也就是我父亲兄弟姊妹除大伯、二伯之外出生并部分成长的地方。


运林大堂哥说:爷爷开的药号生意一直不错,张文宾的名气很大。文渊二伯中间承包了一阵子,但经营和管理的不好。虽后来又拿回来由爷爷管理,但因为元气大伤,已经无力回天。接着爷爷又因病去世了,房子也是租的,1947年就被迫关了店。

本是城里人的奶奶一直秉承小富即安,又乐善好施,因此并未存下积蓄。药号的关门以及爷爷的去世,让她的生活顿时没了支撑来源,不得已搬离状元街,去了临近不远的同行下街,这里紧邻南城墙,是当时挑夫、马车夫、三轮车夫以及其他贫苦人家集聚的贫民窟,那两年家里很是困苦。

到了1949年,成都解放了,父亲家被划定的成分是贫农。

这一段历史,我也听父亲讲过,他说曾经跟着奶奶去别人家讨过饭。

1958年新中国的城市改造过程中,原来的地址就全都拆迁了,变了新颜。

通过四堂哥的认真查证,原来同行下街的现在地点是锦江宾馆门口-人民南路二段正中间,路东靠岷山饭店,也可以说是四川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北面一公里的地方。


无论是当年的同行下街,还是曾经的老状元街,这些地名在解放后的旧城改造中,已经消失了。

那天,苑东生物王颖董事长请我和王斌先生吃了一顿米其林的西餐,店家的名字叫The River House 西餐厅,位置在人民南路二段55号岷山饭店的21层。我站在窗前,拍了一张外面的夜景,正是霓虹灯璀璨的锦江宾馆。


父亲“文字辈”(属第九代)共九位兄弟姊妹。父亲年龄最小,昵称“老九”。爷爷51岁,奶奶42岁,生下了父亲。父亲生卒为1931-2019,享年88岁。

父亲参军之后,将名字改为了文扬。2019年9月6日他走后,老张家“文字辈“的九位长辈就全走了。

综上,我家最近可考为七世祖天凤,即太爷爷天凤公,道光十五(1835)年出生,至今187年,已经传承至第十二代。

家谱上关于子孙排行议编而集成的四十字,以【清河郡排行四十字】的标题明示:

书绅传万世 昆仲克登瀛
敬信怀昭德 仁心问远明
朝廷崇俊彦 邦国秉忠贞
道汝元先君 天开文运清

由此可见,我手里的这本家谱,记录的始点是从始祖佐公开始,为第一代,其前的三十字祖先均未列出,可猜测至少最近来源为湖北省黄州府麻城县西门外孝感乡。

这本家谱中列出的“道”字辈为第二代,以此类推。


我属于第十代“运字辈”。老张家的谱系四十字,已经全部用完了。其中,第十一代“清”字,因为年轻一代的观念开放,因此不少“清字辈”的后代并未采用“清”来命名。而第十二代早已经开始了数年,名字更是五花八门,唯姓氏“张”保持了不变。

以上记录仅仅是从一万多字的解读中采撷的一小部分,记忆在【散记】的第99天,以作备忘和勉励,也算是对此行【修谱】的一点交代。

今天中午又去探望了运林大堂哥,汇报了有关情况和心得。大堂哥、大堂嫂携全家招待了我,其乐融融,亲情满满。



明日启程回温,将继续将谱系文字和图表细化,争取早日形成正式家谱新版本,再呈家人审阅。

说起修谱,还要特别感谢波哥,得知我要做这事之后,他特意将李氏家谱《李家大院 百年回眸》快递给我,供我参考。后来,我还获赠了石莲居士-建全先生的《徐氏家谱》,受益良多,更加增强了修好老张家家谱的信心。

收笔之时,想起了台湾女作家席慕容的一首诗《乡愁》,就作为今天的收尾吧,也表达对于成都老家的故乡情绪: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张家卫成都百日散记(2022.1.17第99天)





302 次查看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欢迎订阅,获取最新活动、文章:

​小众不小,我们同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