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莉迪亚没死,可他们都不知道

原创:张家卫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





TWG Tea Club读书会第85期,推荐阅读华裔美国作家武绮(qǐ)诗写的小说《无声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这本书2014年出版,引起轰动,获得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的第一名。

武绮诗出生于美国,毕业于哈佛大学,他的父母来自香港。这本书是她用时六年,也是她的处女作。


伍绮诗的英文名字是Celeste Ng,出生于美国,毕业于哈佛大学。她是一名八零后,出生于1980年7月30日。她2004年结婚,丈夫是美国人,有一个儿子。

一、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莉迪亚死了”!小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用这句开的头。故事还没开始,作者就将结局告诉了读者,但故事的悬念也就此吊了起来。

莉迪亚是谁?她怎么死的?为何而死?谋杀、情杀、自杀抑或是意外身亡?一连串的疑问让读者不得不沿着作者的设计去从一整本书中去寻找答案。阅读到第二章结束的时候,我禁不住去读了末尾第十二章,希望找到答案,却未得要领,反而更是一头雾水。

“可他们还不知道”!是小说的第二句,这是一个真实的表述,也将全书的主题埋伏在这里。美国社会的伪善,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即使本应最亲的一家人之间,也都各揣着不可言说的秘密,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小说讲的是一个典型70年代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故事。

父亲詹姆斯从哈佛大学毕业,未能如愿以偿的留校任教,毕业后获得了美国中东部俄亥俄州(State of Ohio)一所并不十分有名的大学教职。他是学校里唯一的华裔,他勤勤恳恳,被学校授予终身教职。他每天按部就班的去大学教书,他的生活轨迹就是学校与家之间,尽管常常会困惑于自己的角色,但他认为这就是“应该的”生活。

母亲玛丽琳曾经是詹姆斯在哈佛大学的学生,她虽然喜欢物理,却因为母亲的期望而将专业改成了医学,希望未来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医生。她虽然金发碧眼,却狂热的爱上了“与众不同”的詹姆斯,并且不顾母亲的反对而与之结婚生子。虽然她也纠结过家庭主妇的不甘心,甚至离家出走,但是最终还是回归家庭,每天早晨都会变着法儿的为孩子们做芝士蛋糕、鸡蛋、香肠比萨等好吃的早餐。圣诞节、感恩节和孩子们生日的时候,她都会会为孩子们准备好各式各样的礼物。

三个孩子——大儿子内斯,大女儿莉迪亚以及小女儿汉娜,他们看起来都很听话。

距离大都市纽约和波士顿有些距离却并不太远的俄亥俄州这座叫做米德伍德德小镇,有着和煦的阳光,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的湖水,还有着彼此很熟悉的街邻。

詹姆斯一家过着平静和幸福的生活,每个人的未来虽然有不少的纠结,却也充满希望。

武绮诗采用了家常式的语言,絮絮叨叨的回放了“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背后的整个故事。


甲壳虫是书中出现的一种动物。作者的叙事就好像将一只美丽的甲壳虫放在了桌子上,安静的映在读者的眼帘里。当读者好奇的将其拿起来,放在指尖,却发现这是一只死去的甲壳虫,手一捻,便化成粉末的模样。

“甲壳的碎片夹在指缝中间,触感像爆米花的皮,粉身碎骨的瓢虫变成了一小堆硫磺色的粉末。”

书中的主角—大女儿莉迪亚在父母的重望下早已不堪重负,她不断用谎言来迎合父母的期待,用看似轻松实则躲避的态度面对周边的人群,用一种“恋兄”的情结无法忍受哥哥内斯的即将离去……

“玛丽琳在心中用金线为莉迪亚编织了一个华丽的未来,她相信女儿也希望拥有这样的未来:莉迪亚穿着高跟鞋和白大褂,脖子上挂着听诊器;莉迪亚站在手术台前,周围的一圈男人敬畏地观摩她娴熟的技术。对玛丽琳而言,每过一天,这个未来仿佛都变得更加真实了一些。”

“终其一生,她都能听到母亲的心跳坚定有力地叫嚣:医生、医生、医生。她母亲是如此渴望实现这个梦想,莉迪亚明白,她根本不需要说出来,她的心愿一直摆在那里。除了当医生,莉迪亚无法想象自己能够拥有别样的未来和不同的人生,那好比企图设想太阳围着月亮转、自然界没有空气这种东西一样荒唐。”

“莉迪亚只能对各种生日聚会、去休闲中心溜冰或游泳等等邀请说不。每天下午,她都会匆忙赶回家,急于看到母亲的脸,让她高兴。”


“从那个夏天开始,她就非常恐惧——害怕失去她的母亲和她的父亲。不久,她最大的恐惧出现了:失去内斯。他是唯一理解他们家那种奇怪而脆弱的平衡的人。他完全清楚发生过什么。他总是托着她,不让她沉下去。”

莉迪亚的哥哥、大儿子内斯,却早已经习惯了父母对自己理想的无视,讨厌透了甚至是妒火中烧的认为父母已经把全部的爱给了妹妹莉迪亚。他一门心思的要考上哈佛大学,并且真的考取了,他要离开家庭,证明自己能行,他要去过自己的生活,去圆自己理想的航天梦。

小女儿汉娜从出生那一天开始,就像是家庭里的一个透明人。她像个“小大人”似的默默的做着一个“角落人”,因为每个人都觉得她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女孩。作者在小说中借着汉娜的心思,说出了很多大人不知道她却知道的全部秘密。汉娜的“角落人”设定,我想,映射的应该正是作者自己。

母亲玛丽琳喜欢父亲詹姆斯的“与众不同”,而父亲詹姆斯的理想就是将“不同”掩藏起来,让一切看起来都与外界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就是美国人,他们就是一个完美的美国家庭。

“1957年秋天,当那个蜜黄色头发的美丽女孩玛丽琳隔着办公桌亲他、投入他的怀抱并且上了他的床之后,詹姆斯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始终有种如梦似幻的感觉。”


二十年后的1977年7月30日,当刚过完生日的十六岁大女儿莉迪亚将自己沉入湖底之后,父亲詹姆斯发现,她“如梦如幻的感觉”似乎是对的,因为:

家庭里的每一个人,早已经习惯了不讨论每个人最尴尬的点。对于“房间里的大象”他们选择了无视,以为只要不讨论这些问题,问题也就不存在了。就好比动物园里的动物被困在笼子里,它们会拼命忽略围观的游客,假装自己还在野外自由的奔跑。

莉迪亚真的死了,警察遗憾的告知父亲詹姆斯和母亲玛丽琳“女儿死于自杀”。

“玛丽琳颤抖着说,她双手紧握,‘如果她是个白人女孩,他们就会调查下去。’”

“‘如果她是个白人女孩,’詹姆斯说,‘这一切就都不会发生。’”

“‘你母亲说得对,’詹姆斯说,‘你应该和一个更像你的人结婚。’”

“‘让我们假装,‘詹姆斯说,’你从来没遇见我,她从来没出生。这些都没有发生过。’”

白种人和非白种人!作者武绮诗在小说的最后,终于让这一条“种族”的主线矛盾爆发出来。因为,正是个标签让世界面目全非,也是让莉迪亚一家面目全非的元凶之一。

二、伍绮诗的自身思考与现实缩影

作者武绮诗在访谈中,坦承《无声告白》中男女主人公的背景以及遭遇,与自己经历的现实生活有重合之处,也是她自身的思考和生活体验。比如:

1、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2、你曾经爱得那么深,怀有那么多的期望,最后却一无所有。

3、家庭,有时候会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恐怖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时间所离散。

4、你永远得不到想要的,你只是学会了如何得过且过而已。

5、一切的苦难都会过去,学会和自己和他人和解,放过自己也放过别人。

6、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望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到你的身上,最终把你压垮。

7、最恐怖的莫过于那个懂你的人在某一刻突然离开了你,整个生命就像不能承受般坍塌,你遥遥无期的盼望,却换来和陌生人一般的回答,伤心之处莫过于此。

8、与你交谈的人,更关心他们自己、他们的期望和问题,而不是你和你的问题。

9、她已经意识到,继承父母的梦想是多么艰难,如此被爱是多么令人窒息。

10、我头脑里总是憧憬着另一种生活,但实际情况却事与愿违。


三、我的思

阅读这本书的读者,我相信都不会是一个舒适的体验,除了悬念之外,就是让人心痛的感觉。就我的感觉而言,我更多的疑问是“为什么这样?”或者“为什么要那样?”

因为,我并不完全认同这本书的故事和人物设定,尽管我不否认此类家庭的悲剧会在我们身边发生。但是,如果我们以作者武绮诗勾画的故事或者人物,作为生活的全部或者人生的指南,那么世界的面目可真的就是面目全非了。

《无声告白》中的人物存在着一种“自我概念”模糊的误区,具体表现为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纠结幻化。


莉迪亚以为自己做好了,就不会让父母失望,却无形中失去了少女本该有的真实和活泼浪漫。詹姆斯作为华裔的后代,他自带的“与众不同”,影响了他的一生,他卑微的认为这种“与众不同”让每件事上都留下了肮脏的手印,却不知或者不相信正是他的“与众不同”才在玛丽琳眼中赋予了不同含义,才会义无反顾的因此爱上他。玛丽琳在自我和家庭之间徘徊,悲愤之时认为詹姆斯应该娶个像他一样的东方女人,而且她认为女儿如果是白人就不会死了,却忘了他与詹姆斯曾经不顾一切的真心相爱。

《无声告白》说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场无声告白,也是不同种族结合的原生家庭与美国社会的一场无声告白。但是,我更觉得,故事的一切,其实都是自己与自己的一场无声告白,所有的人物都是自己心中的人物而已,如同作者武绮诗坦承故事与她的经历和体验具有一定的重合一样。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期望中社会或者父母的样子,又有一个孩子的样子。

我们会将自己幻化成社会或者父母,我们认为应该这样又应该那样,我们的期望或者榜样就是期望中的社会以及榜样中的父母。我们希望我们在别人眼里或者在孩子眼里,代表着期望的社会或者榜样的父母。我们希望我们是一个完美的个体或者完美个体的代表。

但是,我们的心中又同时会将自己幻化成孩子,我们天真烂漫,我们希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自己最喜欢、最自由、最惬意的样子,而不是期望中的完美,我们觉得我们一直在不完美的成长之中,因为完美意味着不可能,必要为此付出代价。而不完美,意味着必须是孩子的模样。

离开《无声的告白》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其实人的一生的努力或者奔跑都是这样。我们会在内心的幻化中变换着自己的形象,有时将自己打扮成为人父母的样子,有时又会将自己变回自己想要的孩子模样。

心理学家乔森纳.海特的著作《象和骑象人》,说的感性和理性,就是这个道理。父母的样子代表着自己内心的理性,孩子的模样就是我们内心永远藏着的感性和灵性。

其实,你谁也不是,你就是你自己,无论怎样,你还是你自己——感性和理性永远存在的两面人。

因此,我觉得,“无论你觉得你是谁,你都是对的"!


人一辈子,其实也没那么复杂,无非就是选择和视角的问题。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物总有两面或者多面,问题的关键是你选择看到哪一面。

你既可以看到好的,行的那一面,也可以看到不好,不行的那一面。


你可以认为自己就是你期望的社会代表或者榜样的父母,中规中矩,奋发图强,也可以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你自然也可以选择,有时做一个挑战社会的浪子,有时候做一个为人师表的父母,有时候再做一个想啥是啥的顽皮孩子。

无论哪一个选择,你的选择都是对的!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也叫“自我实现的预言”,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莫顿 提出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是指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人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了。

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选择了怎样看待自己和事物,往往会导致人和事向他认为的方向发展,最终证明他的认为是对的。

《无声的告白》用一个悲情的故事说明了“自证预言”的悲剧:父亲詹姆斯的“自证预言”错了,他终于没有摆脱“不同”;母亲玛丽琳的“自证预言”错了,她没有让女儿成功的接过她的理想;女儿莉迪亚的“自证预言”更错了,她用生命将她的“自证预言”打的稀碎。

“自证预言”的方向如果选错,那么,“自证预言”就是一个悲剧或者是一个不快乐的人生。


通常,抑郁人群中广泛存在着对未来消极预期的增强和积极预期的减弱。但人类还有一种预期,那就是平凡人类的“积极预期”。

人类的判断能力不仅仅依靠经验,还依靠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因此,人类依靠独特的预判能力,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极大优势,人类在生理、心理层面都极尽所能地运用着这项能力,使人类在动物界中脱颖而出。

“消极”和“积极”是判断能力获得的最重要两个因素。但是,无论是“增强”还是“减弱”,“过分”是预期失衡的最大敌人。

当自我预期给自己带来困扰时,我们要懂得自我预期只是一种想法,一种可能性,不是事实,不代表一定会发生。

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嫌弃它,温柔以待,然后调整它不再适用的方面。

“自证预言”好的表现也是林林种种,比如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命名取自希腊神话故事里面一位名叫皮格马利翁的雕刻家。他幻想有一位心目中的女神作为自己的妻子,于是他就按照自己的想象雕刻出来一尊女神像。然后,他每天都对着雕像说话,希望她可以走出来成为他的妻子。结果,那座女神像真的活了,成为雕刻家的妻子。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自我预言”应验的现象。以此观点,内心常常带有负面期望的人将会失败;而内心常常带有正面期望的人将会成功。

父母对于孩子“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的心理,确实存在“籍此完成自己曾经有或者未竟理想的目的性”,但这实属于人之常情,一味的否认并不符合人性,将之视为完全的负能量更非正确。

我以为,懂得了“自证预言”正反两方面的道理,懂得了每个人都是“两面人”的事实,秉持“自然”和“真实”,将“过分”两字摔的远远的,那么,《无声的告白》就会变成有声,而且是大声。

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所谓“自证预言”,与算命的道理很像。西方人喜欢占卜,中国人喜欢算命,道理其实都是一样,就是想听一个明白人或者什么大师的预言。“自证预言”就是自己给自己算命。

星云大师说过:“算命准与不准,不在算命先生,在于我们心中的分别啊!”

乔布斯说过:“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我想说的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会跟自己想象的一样,如果真的那样了,生活也一定会索然无味。真正的乐趣在于面对未知,激发自己的判断力,勇敢面对,创造美好。因为,无论武器如何发展,勇敢永远是世界上最勇敢的武器。

我真想再写一个小说的续集,第一句话是:“莉迪亚没死,可他们都不知道。”



作者伍绮诗如今与家人一起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剑桥生活,那个地方我去过,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都在那儿,是一个非常美丽、恬静、文化味儿十足以及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那个地方还是一个一定会有理想火花亮出的地方。



温哥华也有这样的气质,不过,不少的温哥华人往往不觉得。


期待着TWG Tea Canada公司会所以及罗伯森(Robson)新店址早日开门纳客。







74 次查看

​欢迎订阅,获取最新活动、文章:

​小众不小,我们同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