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国好人——非必读书目

《中国好人》读书分享

原创:张家卫





TWG Tea Club 读书会第92期,推荐阅读 《中国好人》 作者:刀尔登。




刀尔登,本名邱小刚,1964年生于沈阳,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刀尔登把书名叫了《中国好人》,看了第一篇《我为什么不喜欢狗》,读了他对狗的调侃,就知道他的“中国好人”书名,是反话正说。


我还真阅读完了。


《中国好人》这本书,说了数十位我们熟悉或者不怎熟悉的中国人,主要是古人。


我们熟悉的比如有朱厚照皇帝、大秦宰相李斯、卓文君的老公司马相如、奸相曹操、大太监刘瑾、奸臣严嵩、大清官包拯和海瑞、杀人成瘾的朱元璋皇帝、《离骚》作者屈原、隐士陶渊明、说不清的吴三桂、篡汉皇帝王莽、叫花子教育家武训、东林党人钱士升等等,不怎熟悉的名字如张巡、严延年、冯道、夏姬、钱名世、卜式、何心隐、曾静等等。


刀尔登用他的独特视角,用这些古人的故事解读了他的看法,确实有水平。


有的篇我阅读了几遍,有的篇则大略扫过。读几遍的是因为他的观点新异,需要消化消化,大略扫过的是我也如此表达,知道说什么也没用,一声叹息和一地鸡毛才是重点。


这本书用的也是春秋笔法,如同他在为女人说话的时候说他比较喜欢春秋时代,因为那个时代算是一个挺开明的华夏时代。


这本书最核心的观点,刀尔登用“狗”和“猫”说了出来。


开篇一文的名字便说了他的立场【我为什么不喜欢狗】,收篇的时候直接定了一个题目【中国历史上有个传统,就是爱以天下为狗任】。后记则以一篇【猫及其他】划了句号,看似说他养的猫,实则说了形形色色的大小人物。


既然刀尔登用的是春秋笔法,自有他“春秋”的道理,我也就将他的句子摘了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算用“他语”代了我的“春秋”。



1,狼的脖子和尾巴分明是粗硬的,而进化为狗之后,都细软起来,以便摇头摆尾,哪里还有一点狼的样子。尤不喜的是乖而顺之的狗脾气。当然,这种脾气,也是人教给的,而且教学相长,人再重新从狗身上学过来,动不动就“上怀犬马恩”,眼眶也湿。


2,百犬吠声,自己明明长着一双狗眼,却不用,偏偏听别狗的。其实它们也只是瞎叫叫,互为声援而已,并不知道在叫什么。


3,据说最好的狗,对主人最柔媚,永远夹着尾巴做狗,对不是主子的人毫无情面,不管高矮胖瘦,黑白妍,一概作势欲啮。假如这世上只有一个人,那还好办,但并不是这样,而且养狗的人也很多,走在这些人之间,犬牙交错,我们实在不知道是该怕人,还是怕狗。


4,通常,拿富人开玩笑都无妨,拿穷人开玩笑往往招非议,因为人的境遇好了,就不用再那么敏感了。我这么说,可能要被批评为贬低穷人,但是,哪里又有规定,说人穷了就批评不得呢?


5,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虽然怪,但一不疯,二不傻。所以怀疑他的胡闹,至少一部分是有意为之。常常疑惑的是,伴着这么一位君主,那时的臣子,难道除了发愁,就不大笑吗?依人之常情,笑是一定要笑的,只是不敢形诸笔墨,所以我们今天见到的史料,只是一位怪诞的皇帝,和一群愁眉苦脸的臣子。

(小贴士:正德15年(1521年)秋天,明武宗朱厚照带着太监美女游山玩水,在清江浦时,看见湖光山色,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朱厚照突然想到——我还没玩过鱼啊!这位好玩的皇帝想过一把渔夫瘾。于是,他亲驾小船捕鱼玩乐,结果收网时船体失去平衡,他跌落水中,可怜的武宗文武双全,却独不会水,一阵扑腾后才被救起,自此一病不起,不出数月,他的人生就此谢幕了。那一年,他31岁,落水不治身亡,死因成谜。)


6,中国式的道德观是一张价值表,排在高处的,可以压过低处的,如果最高的一条不是“不得以人为手段”,那么,有太多的名义,顺手拈来,便可用来杀人。


7,新文化运动时,大家都骂礼教杀人。其实礼教自己是不杀人的,它只负责劝人甘愿被杀,以及将惨状叙述为妙事耳。顺便说一句,《双忠记》在京剧和粤剧里还在唱,尽管版本不同。


8,中国的帝制起于秦始皇,成于汉武帝,谓之秦三世,亦无不可。帝师李斯的理论之一,是把社会压扁。在他看来,对帝权的威胁,不来自易于胁制的小民,而来自有文才或武勇、有势或有钱的中间阶层,把“五蠹”去掉,天下就安定了。

(小贴士:五蠹(wǔ dù),指五种害虫,可以指:

  • 《韩非子五蠹篇》,指学者(儒士)、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逃兵的人)、商工之民(工商企业),为扰乱君王法治的五种人。

  • 五毒,一般是蝎、蛇、蜈蚣、蟾蜍、蜘蛛等五种害虫。)


9,李斯临刑前,对儿子发出著名的感叹:“现在,就是想再与你牵大黄狗,出上蔡东门捉兔子,又哪里还能做得到呢?”李斯本是上蔡小吏,某日见到厕溷(cè hùn)和米仓中的老鼠生活不大相同,便有所触,发愿不为厕鼠,力争上游。


10,奴才和奴隶不同,奴隶是不得已而为,想不做而不可得,奴才则其乐陶陶,一日无主,反倒浑身不舒服。——当然,他们并不是没脑子,自甘下贱,而是自有其理由,那便是沈约说的“鼠凭社贵,狐借虎威”。


11,如果抢食袁崇焕肉的这些人活得久,能赶上知道他是冤枉的,也不会有什么内疚。道德下降的第一个迹象,就是不关心事实,毕竟,特别在帝制时代,小小百姓,有多少信息来源呢?便在今天,辨别真相,也是累人的事。容易的办法,还是把自己从这一负担解脱,让别人来告诉我谁是“坏人”,我只负责吃掉他。


12,争斗总是为利益所驱动的。但人们争来争去,往往忘了当初的目的,或那目的早已不复存在,则只剩下无聊了。


13,贼与英雄,在老价值观里,不过是一线之别。在官方而言,只差着合法性,在民间,只需要有一点点理由。有了这点理由,便可大大方方地杀人放火,而以“凶猛为好汉,悖逆为奇能”了。


14,清初流放罪人到荒徼之地,最有名一处是黑龙江的宁古塔(辽宁一代)。在宁古塔,政治消失了,生活并没随之破碎,反倒恢复了些自治,甚至——虽然身为罪人——比关内的人更自由。


15,奇怪的只是,一代一代的隐士,挣脱一个网罗,却挣不脱另一个网罗,人身独立了,精神依旧徘徊在旧局中。隐士是批“说不”的人,但仅仅说不,还是在回答人家的问题,不意味着有自己的新问题。纵然背道而驰,还是在同一条道路上呀。


16,至于如何富国,既充实中央财政,又不使民间经济失去活力,说老实话,在抑商扼巧、天下以贫的古代,是条死胡同,不可能有什么好办法。通常的情况是,对富人,无事任其胡为,有事力加搜刮。明末崇祯年间,财政崩溃,亡国在即,这时有一位李琎(jīn)想出主意,请搜刮江南富户,以实军饷(郭沫若曾夸赞此议为“相当合理的办法”)。大学士钱学升疏论曰:

“郡邑有富家,固贫民衣食之源也。地方水旱,有司令出钱粟,均粜(tiào)济饥,一遇寇警,令助城堡守御,富家未尝无益于国。今以兵荒归罪于富家朘(juān)削,议刮其财而籍没之,此秦皇不行于巴清、汉武不行于卜式者,而欲行圣明之世乎?今秦、晋、楚、豫已无宁宇,独江南数郡稍安。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


(小贴士【译文】:

“乡邑中有富裕人家,本来是贫民衣食的来源。地方有水灾旱灾,主管官吏命令他们出钱粮,均匀谷物救济饥民,一遇敌寇侵犯的警报,命令他们帮助城堡守御,富裕人家不曾无益于国家。如今把兵荒归罪于富豪人家剥削,讨论搜括他们的钱财而没收,这是秦始皇不施行于巴清、汉武帝不推行卜式,而想推行于圣明之世吗?这种决议一旦被提倡,无赖亡命之徒相继向富家发难,祸害天下百姓的流寇就不会停止。”)


17,新莽末,起来造反的,是农民、商人、吏员和刘氏宗族,儒生只是在大势已去后才投奔新主。东汉以下,王莽的名声可就一天不如一天了。王莽篡汉和改制,对儒家是尴尬事。大家痛骂新莽,而对理想的破产,缄口不提。此后的儒学,转为以价值观为核心、以个人理想为补充的看守主义,不再有什么社会理想,故得以从这次破产中存活下来,当然,从此也脱却了激进的色彩,不再有什么高调可唱。王莽没有背叛儒学,不知可不可以说儒学背叛了王莽?把他一个人扔在道上,独领千年骂名,自是丢卒保车之意。


18,武训做成了他想做的事,用不着知道自己死后忽而成为“世界极光明极伟大的叫花子”,忽而成为“奴颜婢膝的封建奴才”,忽而平反昭雪,只差补发工资,成文史是戏剧化的东西,人被改编为角色,被解释为情节,个人的行为,或被拉做头上旗,或被弃为脚下泥。个人生活的意义,个人失去了所有权,帝王将相皆如此,何况一个不识字的武训。


19,他在后记中收尾写道:“我的猫每天凌晨都在床前吵闹,要把人唤起来陪她玩耍,好在她只是一只猫,我可以忽略之,或者丢点什么东西过去,假如这是只老虎,可就十分不便了。所以我养猫,至于养虎,想也不曾想过,而我认识的一个人,只因生着一张老鼠脸,到现在也不敢养猫呢。”






不知怎得,我脑海中立即浮现的倒是一幅狗的形象:“狗改不了吃屎”的五蠹之一——儒士读书人!








53 次查看

​欢迎订阅,获取最新活动、文章:

​小众不小,我们同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