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加拿大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世界将向何处去(七)】

已更新:2021年3月8日

作者:张家卫

百年前被大雪覆盖的多伦多城


二、加拿大的1900-1930


加拿大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去年的多伦多百日,我已经将加拿大的建国史归纳了归纳:


“加拿大事实上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国家,因为与英国的宗主国关系,1867年加拿大建国是以当年英国议会通过的《不列颠北美法案》为本国宪法,并没有本国独立的宪法。到了1926年,英国承认加拿大在国际谈判和事务中的主权,加拿大才获得外交上的独立。1931年加拿大成为英联邦成员,加拿大议会才获得了独立立法权。1982年3月,英国上、下院通过了加拿大制定的《加拿大宪法法案》后,英女王在同年4月17日宣布加拿大在立法上完全脱离英国而独立,签署了《加拿大宪法法案》,加拿大从此才真正意义上获得了立法和修宪的全部权力。用政治学的术语来说,加拿大直到1982年才算是一个主权完整的正常国家。”


我无意于去研究加拿大的建国历史,而是围绕左与右的思考,重点去描述社会主义或者说工团主义和集体主义在加拿大的兴衰以及背景,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左派和右派之争。我参考的主要书籍是加拿大历史学家玛格丽特.康拉德著作的《剑桥加拿大史》,出版的时间是2012年,我觉得这是一本比较客观和权威的著作。

张家卫2021跨年演讲内容截图


试图描述这一问题的时候,我觉得上世纪最不容忽视的五个时间点,一个是1914-1918年的一战,二个是1939-1945年的二战。再就是,1950年代的美国麦卡锡主义和1980年代美国里根总统的新自由主义。如果再加上一个注脚,那就是1929年以美国为先导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


本文中,我关注的时间点是百年前的1900-1940,我采取了一种非常直接的对比法,来对比2000-2030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因为如果从纷杂的事件中去类比,非常容易陷入迷宫的“迷”,而采取直接的年代对比法,却可以从百年前的年代中看出今天的逻辑,这或许就是走出迷宫的“笨”办法,我只会“贴着一边墙走”。

张家卫2021跨年演讲内容截图

当然,孤立的去看1900-1930显然是不完整的,前因和后果必须明了。因此,我在叙事时,采用了康拉德的历史时点,将目光放到了1885-1914和1914-1945这样两个历史区间。

1,1885-1914


1885-1914年,加拿大的发展战略开始取得成效:人口翻倍,经济突飞猛进,“最后的大好西部”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图7.1)。康拉德笔下的西部包括卑诗省以及草原三省,即今天称谓的中部也是当时的西部。因为,加拿大建国的时候,仅仅有东部省份,后来西进,才将曼尼托巴以西的地盘都纳入到了今天加拿大的版图。

换句话说,那个时候,卑诗省和大温地区可并不像今天这样美丽以及受人欢迎,因为山地太多,林子也多,要不是淘金热,也许今天就是一个巨大的班夫公园。到1914年的时候,即一战前,加拿大的800万人口,已经有40%居住在了城市,城市成为国家各种活动的繁华地带,而在以前,农场、渔场和矿场才是加拿大人最喜欢的地方,当年英国人来占这块地盘,也认为这才是加拿大的价值所在。


但这样的变化,即城市化的快速转型,不可避免的会带来新的冲突,加剧旧有的矛盾,给当时的加拿大带来巨大挑战。


这一阶段,美国的发展更引人注目,如果仅仅从GDP上看,美国早已经超过英国,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大经济体。所以,一些加拿大人甚至认为通过与美国合并可解决本国的问题。然而,英国与加拿大的关联足以与美国分庭抗礼。加拿大在政治和心理上都还是一个殖民地,认为自己是大英帝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事实上,一直到1982年,完全脱离英国,才算是一个主权完全独立的正常国家,尽管女王仍然保持着荣誉称号。


我想说的是,加拿大与美国由于历史以及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实在是无法分割,加拿大跟着美国屁股后面跑,是最明智也是最现实的做法,不管是谁?当然,不跟着美国跑,也是改变历史的时间,需要建立在全球巨变的转折点上,比如老特鲁多总理的任上,1971年,他就不大买美国人的帐,也因此有了中加建交,有了中国重返联合国。那时候,全球讲究上帝的“爱”。美国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崩溃了。


这一阶段,1896-1914年,有将近300万人移民来到加拿大,大部分在草原省定居。也正是在这一时期,1905年,萨斯喀彻温省和阿尔伯塔省成为加拿大中部两个新的省份,与之前的曼尼托巴省并称为草原三省。这些移民,三分之二的人来自于英国和美国,但来自其他地区的人也足以改变加拿大的民族构成,并为加拿大的社会多元性奠定了基础,这也长期成为加拿大的一个特征。其缘起正是以这一时代为标志。

移民涌入加拿大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免费土地的提供。


根据1872年议会通过的《自治领土地法案》规定,每户家庭或年满21岁的公民只需缴纳10加元登记费,建造一所永久性房屋居住超过3年,耕种30英亩土地,就能获得160英亩土地,相当于971中国亩。


所以说,加拿大真正移民的崛起是从草原三省开始的。大多数其他地区的移民来自于乌克兰、波兰和罗马尼亚、希腊、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奥地利、阿尔巴尼亚等地,还有后来大量的意大利人。贫穷且不识字的乌克兰移民一波接一波的抵达加拿大。1914年,乌克兰移民人数15万,在后来的两次战争之间,人数又增加了7万。


但是,非白人移民在加拿大并不受欢迎。比如,来自挣钱回家的修筑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中国人,日本人、印度人、黑人也受倒歧视和限制。


19、20世纪之交,钢铁工业、电力工业的发展标志着加拿大成为一个工业国家。这一时期,另外一个最引人瞩目的成功故事便是草原三省。正是在这一时期,加拿大开始成为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供给国,加拿大成了全世界的面包篮。到1914年,加拿大的小麦产量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在大西洋沿岸,渔业发展也非常迅速,卑诗省的三文鱼加工业和木材业,以及加拿大的煤矿、镍铜矿、锌铅银矿等均获得快速发展。


19世纪80年代,企业兼并源源不断,我们今天知道的大型企业,很多都是那个时期的产物,比如:马西.哈里斯(Massey-Harris)、皇家石油(Imperial Oil)、加拿大贝尔(Bell Canada)、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加拿大钢铁公司和加拿大水泥公司等企业。皇家银行等银行也是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


工业和金融的快速发展,土地和资本的集中,是资本主义的核心特征之一,与之对应的,便是“劳工之悲”。贫富差距是新工业秩序的一个鲜明特点。当加拿大的企业上层集团沉浸在大肆炫耀其积累的财富时,劳动者却面临着赤贫。他们在严格甚至专制的监管中长时间工作,换来的却是低收入,也没有获得劳动保障。尽管,奉行自由主义的政府采取了设立劳工部、建立工会等措施,但是收效甚微。


这一时期,工业化的同时,从乡村到城市发生了史无前例的人口迁移。从东部的蒙特利尔、多伦多,到中部的温尼伯、卡尔加里和埃德蒙顿,一直到西部的温哥华,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浮现出无节制增长的最大弊端。社会和人民呼唤改革。


大多数改革者是革新派,他们呼吁国家改革资本主义的不良,但也有一小部分所谓的激进分子希望有一天能够废除资本主义,不管他们的重心何在,改革的努力都是围绕着一系列关于伦理道德的词汇中得已表达,这种词汇也成为当时的流行语。


其中,1905年,萨省和阿省建省后,合作社开始在加拿大农村流行起来,合作社组织遵循合作而非竞争的原则,由合作社成员而非投资者所有。1909年,加拿大合作社(Cooperative Union of Canada)成立了。同年,加拿大农业委员会(Canadian Council of Agriculture)也成立了,涌到国会山,提出诉求,1914年,安大略省农民联合会(United Farmer of Ontario)成立,章程上有明确的政治诉求。


此时,在西方世界的其他地方,社会主义已然生根,有激进政治经验的欧洲移民已经来到加拿大,正在推动社会主义进程。在英国,1893年的独立工党获得劳动者的大力支持,对温和的社会主义者来说,无疑是一个诱人的选择。


因此,农村包围城市,不仅仅是中国的发明。中国最后是农民得胜了,因此也被称为中国特色。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史实是,这一时期,随着更多的加拿大人被吸引到城市,乡村环境对于城市市民散发出迷人的光彩。一些城市市民加入野外博物学家俱乐部(Field-Naturals’ Club)等组织,并创立基金会,资助儿童去郊外度假,森林俱乐部运动也如火如荼,男女童子军项目都是这个时候发起的,旨在培养大自然的气概。对于那些开始反思人生,追求“真实”的人来说,在土著向导的带领下狩猎、捕鱼构成了绝佳的“荒野经历”。

1912年,加拿大爆发一场经济危机,工业经济消极的一面付出水面。政府还未来得及采取有效措施,1914年8月,经济危机被一场更大的危机湮灭-起源于欧洲的一战爆发。


作者说: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剧了阶级、文化和地域矛盾,使加拿大的治理异常艰难。加拿大虽然有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和成功的政治和解,却终究还是一个脆弱的民族国家。各省独立、联合美国、帝国联盟等种种可能的出路,持续吸引着对加拿大现状不满的阶层。这个国家能否顶住压力,全力以赴打一场硬仗,还不得而知。


来到萨省之前、之中,我思考的问题一直是“我们的家园在哪里?” “加拿大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它的未来五年或者十年将会如何应对世界的巨大不确定性,并且会如何定位和前进?” 作为来自中国的加拿大移民,加拿大是不是我们可以信赖的一个家园国家,而哪里又是可以放心的地方?另外,我们应该有何作为,或者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在哪里?我们与先辈的华人移民有何同或者不同?我们是否可以突破前辈华人的魔咒,而有所作为和破茧式的贡献?


实事求是的讲,这个题目如同问询“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一样的常问却永远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我的知识储备以及视野更是难以给出这个问题以答案,但是,我以为这是一个必须要问的问题,我所有的描述都是基于我个人的学习和理解,而非代表任何答案。

如前所述,我重点聚焦的时间段是1900-1940年,其中的1921就是100年前的今天始点,如同我前面画的迷宫,我又一次的迷惑了,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因此,我需要画一个记号,尽管我不确定这个记号是不是对的,但是符合走迷宫的常识,即眼下已经无路可走。


2,1914-1945

康拉德说:1914-1945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流感大流行和经济崩溃波及了所有加拿大人的生活。每一次危机都强化了国家的角色,也加深了困扰国家的沟壑。在解决已知问题上,政党分化为左翼和右翼,也使得这一时期的政治变得高度紧张,危机四伏却又充满可能性。此外,这一时期的大众消费文化挑战了旧有信条,汽车、时装、家用电器、收音机和电影的消费成为身份和富足的象征。世界潮流已波及全球,因而经济、政治和军事安全成为重中之重。


1918年的那场后来被称为“西班牙流感”的病毒也被加拿大士兵带回了加拿大。这场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夺去了一亿人的生命,其中有5万名加拿大人。


整个一战,加拿大共投入兵力60万,将近6.5万人阵亡,另有17万人受伤。


一战后,加拿大的退伍军人上升为一直的主要政治力量,一战退伍军人协会(Great War Veterans’ Association,GWVA),1917年成立于温尼伯。妇女就自身权利和政策不断提出诉求。


1918年,草原诸省酝酿建立一个大工会“One Big Union,OBU),1919年温尼伯爆发大罢工,被联邦政府迅速镇压。1921年,加拿大共产党在安大略的圭尔夫(Guelph)的一次秘密会议中成立。


1920年,以加拿大农业协会的一部“农民纲领“(Farmers’ Platform)为政治纲领,加拿大进步党(Progressive Party)成立,其支持者主要来自安大略省和草原诸省,至今未变。当时的自由党党领,采取与进步党合作的方式,来妥协政策,认为进步党的诉求也是可以接受的。


战争尽管不是一件好事情,却大大刺激了加拿大的经济增长,也将1912年的国内经济危机的阴霾一扫而空。但是,好景不长,1929年,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崩盘之后,20世纪的20年代后期过热的经济也随着崩溃。


应该说,加拿大的1920年代,不是一个坏时代,左与右的平衡很好,诸省的权利得到保障,联邦政府经历了少数党组阁,但是进步党,作为农民党,也是主张集体主义的政党进入到政府运作部门,并且与自由党达成合作。加拿大联邦也成功的遏制住了社会主义在加拿大的蔓延,左派成为一种主张,但是暴力革命受到了严厉禁止,甚至是镇压。其原因,是西方世界看到了俄国和前苏联红色革命的恐怖,反正他们认为是“恐怖”。事实上,那一时期,前苏联的发展也是极其快速,让世界上其他西方国家的年轻人看到了希望,中国的同时期,也是如此,共产主义运动成为世界上黑暗中的一道曙光,彷佛昼亮的迷宫里,无影灯之下,突然闪出了一道光,让人类看到了希望。


1920年代的繁荣在1929年轰然倒塌,过度扩张的信贷、热钱、沉重的债务和失灵的金融规则让经济危机成为可能,政府的干预和公众的恐慌让危机加重,最终其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不是越来越多的政府干预,结束了大萧条。公共项目只是帮助减轻了贫困,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危机。



大萧条终结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大萧条过后政府不再仅仅作为旁观者,坐在一旁任由市场力量兴风作浪,公众要求政府采取积极的干预行动。今天的加拿大人希望政府能解决一切社会问题,源头可能还是来自大萧条那失去的十年。


1929年10月29日那个“黑色星期二”,纽约股市崩盘了,投资者损失数以百万计,人们一生的积蓄顷刻之间化为乌有。多伦多股票交易所紧随其后,银行破产债权人完蛋。1929年股市崩盘不是大萧条的原因,而是经济崩溃的结果,大萧条的开始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一个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


恐慌最初从美国开始,美国加高关税壁垒把外国产品挡在门外。而那个时候本来国际贸易大幅增加,正是需要国际市场全面开放的时代,恐慌一来各国纷纷关闭国门。加拿大作为一个经济上严重依赖出口的国家,受到的打击最大,有人说加拿大是西方国家中受害最严重的一个,农业为主的草原省情况尤其如此。


危机一来需求没了,市场上的粮食严重过剩价格直线下跌。虽然各家的统计数据不一,但是大体上一蒲式耳小麦的价格从1928年的2元钱跌到1932年的35分。祸不单行的是,一场严重的干旱蹂躏了萨斯喀彻温南部以及跟它接壤的阿尔伯塔和曼尼托巴的一部分,七年时间里差不多一场雨都没有下,加拿大的粮仓变成了“灰碗”。大风把肥沃的表层土壤吹走,造成的沙尘暴暗无天日。蝗灾接踵而至,把残存的一点点庄稼吃个干净,人们甚至需要吃野菜过活。


20多万人逃离农场,萨省人均收入三年内下降了71%,三分之二的人需要某种形式的社会救助,阿尔伯塔人收入也下降了61%。远在海外的纽芬兰也未能幸免,当然那个时候纽芬兰还不属于加拿大,危机严重得让纽芬兰人一看日子没法过了,于是1934年干脆主动放弃了自治的责任政府,要求被英国接管以便获取来自英国的援助。


全加拿大整体收入下降50%,进口下降55%出口下降25%。一千万加拿大人中,二百万人需要靠救济过活,失业率从4%上升到难以置信的27%,也就是说超过四分之一的加拿大人没有了工作。


那个时候既没有失业保险也没有什么社会福利,贫困问题要靠私营的慈善机构和政府救助的流动厨房来解决,这些都极大地伤害了人们的自尊心。坏血病和营养不良又回来了,自杀率直线上升。


进入到1930年代,投资和消费陷入停滞,美国为摆脱经济危机实施的高关税和世界市场上前所未有的竞争给加拿大的初级产品生产者带来了灾难。“大萧条”情况最严重的1933年,加拿大出口产品的价值不到1929年的一半。在草原诸省南部,一场长达十年的干旱加重了经济危机,小麦单一种植更是加剧了这场环境灾害。1933年,将近20%的劳动力被官方界定为失业人群,但实际的数据要高的多。虽然有一部分失业者退守家庭农场,但大多数人已经没有退路。他们唯一的希望是社会救济。社会救助通常被称作“施舍品”,不仅不能满足事物和庇护所的花销,还受有损尊严的规定限制。


加拿大的贫困线被拉的越来越长,价格持续暴跌,市政和慈善组织也因为不堪重负而垮塌。


左右之争,或者说是政治上的混战,也就开始了。


“大萧条”激化了左翼和右翼的政治激进主义,他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来就一直在壮大声势。注意,这里提到的是“政治激进主义”,而非简单左右翼。随着法西斯主义成为统治意大利和德国的意识形态,加拿大法西斯联盟也在温尼伯建立起来。1938年,一个叫做加拿大国家团结党(National Unity Party of Canada)成立了,这是由各个法西斯党派合并而成的。



当时的政府对于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并未引起太大的注意,甚至还在谋求合作,但是,对于共产主义却一直没有放松警惕,这也是西方社会中的一种意识形态,即往往会将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分开。1931年,联邦政府宣布共产党违法,17万暂居的男性被怀疑为有可能受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蛊惑的单身事业男性,集中到救济营,事实上就是劳改营,每天仅仅有2毛钱的报酬。反抗也就来了,共产党人成立了救济营工会,罢工并向政府施压,但是不欢而散。


转折点在1935年,更激进的新联盟工业组织委员会(CIO)在美国成立,后来很快传入加拿大。与其他的加拿大劳工代表一起,继续组织加拿大产业工人的活动。


事实证明,艰难时期是加拿大民主社会主义者联合的催化剂。


1932年,左翼进步党人、劳动党支持者、社会福音派和社会主义知识份子齐聚卡尔加里,成了了平民合作联盟(Co-Operative Common-Wealth Federation,CCF)。


共产党人相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要彻底砸烂旧世界,而合作联盟相反,推崇的是“民主社会主义”。


1933年在里贾纳,合作联盟采纳了多伦多大学历史教授弗兰克·安德希尔(Frank Underhill)为首的一个委员会起草的纲领《里贾纳宣言》(The Regina Manifesto),号召建立起“新的社会秩序”。


此外这个党还提倡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企业比如银行、矿山和公共设施要纳为国有,由国家来进行经营。同时保证最低收入,给所有加拿大人提供免费医疗、儿童补助和失业保险。还有农场也要收归国有后再租给农民,取消土地私有,不过最后这一项没有得到合作联盟农民支持者的认可,被取消了。


如果您觉得合作联盟还不够社会主义,宣言的最后一句话应该可以打消您的怀疑:“合作联盟不会停止奋斗,直至资本主义被彻底埋葬,社会主义完全实现……”


1935年包括汤米·道格拉斯在内的七位合作联盟成员,当选为国会议员。


1939年 ,平民合作联盟还在卑诗省、萨省和曼省成立了在野党。


1944年,汤米.道格拉斯(Tommy Douglas)带领平民合作联盟赢得萨省的选举,成为省长,北美第一个民主社会主义政府产生。


说到合作联盟可能大家比较陌生,咱再往下多说一点儿大家就熟悉了。诞生于大萧条期间的合作联盟,1961年吸纳加拿大劳工大会(Canadian Labour Congress)后,组成一个新的政党新民主党(New Democratic Party)也就是NDP,汤米·道格拉斯成为这个新党的领袖,NDP熟悉吧?


(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践,正是在萨省,也因此,我们可以窥见美国或者加拿大的民主社会主义未来。应该说,并不一定成功,看看今天的萨省的今天状态就可以知道答案了。但是,那个时候可是激情满怀,信心满满,一路的坚定前行,包括加拿大的全民医保就是那个时候形成的,我们感谢他们,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对经济的损害,但是,就普通百姓而言,哪里看得到经济在哪儿呢?或者说,谁会关心与自己并无直接关系的经济发展呢。)


1935年,阿尔伯塔一个叫做“圣经比尔”的电台福音传道者艾伯哈特(Aberhart)带领他的社会信用党获得了省级选举的胜利。竞选前他承诺“给选民每位每月提供25美元的社会红利”,尽管后来因为联邦政府反对而没有兑现的,但还是广受欢迎,一直执政到1971年。


但是,在东部的魁北克,保守派势力占据上风,他们压制共产主义和其他制造麻烦的组织,还与信奉自由主义的联邦政府合作,保持着右翼立场。


不过,联邦政府的1930年代也经历了右翼向左翼的妥协。其时,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新政”正在进行,加拿大政府从开始的“五分钱”也不会出的立场,也宣布:


“旧秩序已经远去,如果你认为一切应该维持原样,那么你我的观点水火不容。我支持的是改革。在我看来,改革意味着政府干预…… 它意味着自由放任主义的结束。“ 总理 贝尔特 保守党 1935年。


但是,右翼的贝尔特还是下台了,左翼的自由党党魁 金 上台,但是普选时候的选票分流很大,去向就是社会信用党、平民合作联盟和其他新政党。保守党的席位也减少到仅仅39个席位,跌入低谷。


20世纪的30年代,加拿大的许多省份面临破产,但是在联邦政府的帮助下,化险为夷。因此说,加拿大的政治制度,民族和解和协商、包容,至少在那个时期是成功的。但是,极左右翼的党派并未获得成功,他们还在摩拳擦掌,但是整个30年代波澜不惊。


但是,这一时期,也是享乐主义盛行的时期,汽车、电话、广播、收音机、录音机、电影、杂志、放开禁酒令、新媒体等,那个时候叫做“新消费主义“,医学等科学技术都获得了空前发展。今天的科技呢?也是,今天的新消费主义是什么?智能电子产品,一切以智能为特征,另外,信息爆炸的新媒体和谎言……名字换了,性质却与当年无异。


此外,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尽管有一些反歧视的努力,但是种族视角下的少数群体受到的歧视并未减少。“大萧条“时期,少数群体在可从事的工作中往往最后被雇佣,最先被解雇,福利也得不到保障。


1930年代的大萧条,酝酿了另外一场大战。


1939年9月3日,英国与法国率先宣战,决定制止希特勒的行径。希特勒在两天前,经苏联的斯大林批准入侵了波兰。


德国、意大利成为轴心国联盟,随后日本加入,希望利用欧洲战事实现自己在太平洋的帝国蓝图。


1939年9月10日,加拿大尽管已不再是英国的殖民地,但是国会投票,一直支持以独立国家的身份宣战。


需要说明的是,加拿大当时可以仿效美国,在1939年保持中立,但政府意识到国内强烈的亲英情绪和潜在的经济机遇,毫不犹豫的加入了同盟国的作战。面对决心占领世界的好战独裁者,几乎没人敢提出这不是一场“正义之战“。1941年12月7日,日本轰炸夏威夷的珍珠港,美国的中立立场就此终结。


二战中,加拿大有110万人参军,其中有5万人的女性在为加拿大武装力量服务,充当护士等辅助人员。超过4.2万人丧生,另有5.4万人受伤。


1940年以后的事儿,就不过多描述了。1920-1940年的二十年,如果简单的说,就是1920年代是一个好时代,1930年代,是一个不好的时代,但是加拿大联邦政府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其制度模式和包容理念,让加拿大不仅度过了危机,而且成为一个世界上不容忽视的独立国家。那个时期,加拿大联邦一直保持偏左的立场,萨省和阿省更是建立起了民主社会主义的模式和实践。


简要描述一下1940年之后我认为较大的事件,当然还是侧重于左右翼的方向转换。


1942年,右翼的保守党与左翼的平民合作联盟合作,改名为进步保守党(Progressive Conservative)。


左翼的自由党立即做出反应,继续往左的方向滑动,1943年,执政的自由党仿照平民合作联盟和进步保守党,采纳了一个支持社会保障的计划,也就是增加福利和补贴的计划。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政府对保持经济平衡所起作用“的理论,不仅仅成为美国人的理论,也成为加拿大各级官员的决策依据。


1947年,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这是一个慷慨的援助计划,以防饱受战争蹂躏的欧洲各国落入到苏联之手。许多经济学家预测的战后经济衰退非但没有出现,加拿大还实现了经济增长。GDP从1945年的118亿美元上升到1950年的184亿美元保持了年均近10%的增长率。


加拿大积极参与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创立。当然,从1950年代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的40年间,美苏或者说东西方的冷战,加拿大也没有办法独善其身。不过,加拿大政府1960年代不顾美国人反对,不顾加拿大坚决反共议员的反对,将救命粮食运到中国,以及1970年代的老特鲁多对中国的友好之举,都说明加拿大的价值观和包容性,值得让人钦佩。


就加拿大左与右的走向,康拉德的眼光是独到和犀利的,在谈及1914-1945年的总结,她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厘清了“大萧条“遗留的问题。大多数加拿大人对联邦政府在《战时条例》下的所作所为表示惊讶。若非省政府的存在,他们会迫切希望联邦政府掌握更多的权力。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方面。加拿大人也做好了准备,要在国际事务中扩大影响力。在新的世界秩序下,美国取代英国成为西方民主的领导者。加拿大发现,即使身处熟悉的国土,也仍要步步为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三十年,加拿大是全世界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进入“黄金时代“的典范。经济繁荣,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有关人权和社会福利的法律法规,让更多的加拿大人有机会获得政治权利,享受富足的物质生活。加拿大不再向英国寻求指引,而是形成虽不和谐但独特的国家话语体系,积极参与关于适应美国压倒性影响力的讨论。


70年代经济危机暴露了仅有乐观的情绪或者既有成就上,也是危险的,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同样让加拿大不能掉以轻心。


康拉德说:加拿大依然是希望的灯塔。


加拿大在政治选择上或许继续保持着分歧,联邦与省的矛盾也依然存在,但是有一个现象,我觉得非常值得注意。那就是加拿大的大众英雄是特里.福克斯(Terry Fox),医疗保障制度之父汤米.道格拉斯尽管是民主社会主义者,却依然受倒许多加拿大人的敬仰,另外,无处不在的加拿大在历次战争中阵亡的军人纪念碑和墓园,让加拿大的国家精神在润物无声中得到弘扬。


社会公平依然是一个受珍视的理想,这是一个有情怀、有理想的国家,或者说,这是一个始终在“政治正确”道路上行进的国家,或者说是一个偏左的国家,但是他们对于极左翼势力保持着高度警惕,尽管有时候也是过分反应,但是这个国家的包容性和治理弹性,较之美国也要显得温文尔雅很多,结果也说明了加拿大国家看起来笨些,但是结果却充满了智慧。


因为当下全世界的问题,似乎加拿大的能否继续保持好运也被画上了一个问好。原来与美国的密切关系意味着,两国未来必须面临持续的衰退,或者繁荣。


面临来自亚洲的强势竞争和姿态,加拿大人原本想去中国碰碰运气的想法基本上已经偃旗息鼓,就像他们的祖先去法国和英国一样。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加拿大或许会凭自身力量再次度过危机,获得发展,但也可能面临新的挑战,比如极左翼或者右翼的挟持。


如果拜登登上总统宝座,美国的左倾是一定的,民主社会主义会形成更加有利的力量。作为历史上深受影响的加拿大,民主社会主义并非没有土壤,唯一可以欣慰的是,他们的尝试尽管不怎么绚烂,却是平和的。


无法预知的未来数不胜数,我们置身于一个占世界版图七分之一的国家,两个民族的模式已经远去,尽管还拼命的抓着不放,但是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并不是铁板一块,种族歧视的历史和现在阴魂不散,让我们作为少数族裔不敢掉以轻心。历史上,受歧视的不仅仅是醉鬼、妓女、瘾君子,所有的华人面孔都在其中,再大些说的话,所有的有色人种都在其中,包括原住民。


【未完待续,明天续(八)】




457 次查看

​欢迎订阅,获取最新活动、文章:

​小众不小,我们同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