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辈当自强【世界将向何处去(十一)】

作者:张家卫



因为讲起前辈华人们太平洋铁路完工后的艰难境遇而说起穆斯乔的华人博物馆,又说起了现居穆斯乔的华人企业家们以及穆斯乔的城市,有点走题了。其实,也未有走题,因为谈论大历史非我所长,也非我所想。我之所以去学习华人移民史,正是希望从历史的脉络中,找出当下的我们应该如何写好我们的历史,因为,不远的未来,我们今天的故事就成为历史。而且,从也一个小小的侧面,因为真实,或许是最靠近未来的地方。



1947年5月,国会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取消排华法。


之所以将恶法取消,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五六百名华人在加拿大陆海空军中的英勇表现;二是华人一直坚持不懈的努力抗争和社群积极参与慈善公益的优良表现;三是二战后,当时与加拿大有着邦交关系的国民政府,也尽到了自己的职责。


三位作者将1947-1966标记为选择入境时期,开始的数年,主要是以香港人为移民的主流,一直持续到中加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1971年以后,因为大陆直接来加拿大的移民之路打通了。


战后20多年的时间里,华人进入白领行业的人数可以占到百分之三四十的比例,涉及了几乎所有的技术职业范畴,也有一些华人成为大公司的高管,并开始涉足加拿大的公共服务。


这一时期,因为排华的大背景已经消失,经商的环境大为改善,华人移民数量增加,并向唐人街以外的地区扩展,华人社区的商人阶层,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或者说,1947-1966年的20年间,是华人作为加拿大少数族裔的重要一支,真正快速发展的起始阶段,为华人融入和进入加拿大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其时,雷氏家族企业就是在这一时期,通过收购卑诗省IGA超市和伦敦药房(Lodon Drugs)而声名鹊起,如今是卑诗省第二大非上市公司。


雷学溢集团及伦敦药房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雷震瀛先生

当然,这一时期,也是诸地唐人街没落的时间,日益恶化的治安和环境,使唐人街被视为脏乱差甚至是罪恶的渊源,也促使了不少华人离开,搬到较安全的地方去了。


此时,新的唐人街出现了。它既不是华人集居的住宅区,也没有诸多华人的桥社侨团,而是大城市中新兴起来的华人商业街。


加拿大第一位华人国会议员——郑天华


1957年6月10日,加拿大联邦选举投票日,加拿大出生、参加过二战,后获得律师牌照的郑天华当选为国会议员,使加拿大国会中,首次出现了华人面孔。这一事件使加拿大华人移民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意味着华人开始步入了加拿大政坛。


加拿大首位华裔市长吴荣添


这一时期,先后有数位华人当选为市议会议员,其中一名叫做吴荣添(Peter Wing)的华人,当选为锦碌市的市长,成为加拿大第一位华裔市长。


1966年以后的华人移民史,丁果先生说《加拿大华侨移民史》(1966-2001)将于2021年完成。我就不去再往后讲了,其实,因为我们也知道的差不多了。中国大陆从1966年开始的文革,基本上也就停了移民这事,能来的基本上都是转道香港而来。


资深媒体人丁果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最早的就是公派和自费留学生,再之后就是技术移民大量涌入,进入到21世纪,加拿大投资移民政策出台,中国大陆移民一下子呈现爆发式增长。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实现了令世人瞠目结舌的快速发展。中国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文化软实力,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加拿大的华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呼吁和呐喊,通过几代人的奉献和努力,终于迎来了2006年6月22日这一历史性时刻。




在首都渥太华国会山庄,时任保守党政府总理哈珀正式就1885年加国针对华裔设立的人头税,以及1923年制定的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表达“毫无保留的道歉”。不少人热泪盈眶,百年的冤屈,终于得到平反,怎么能不让加拿大的数百万华人激动万分呢。


中国人越来越多的赢得了加拿大人的尊重,不仅仅是凭借中国日益增强的实力,中国文化的魅力也让加拿大人看到了东方文化的魅力。不过,这样的尊重并不牢固,存在东西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也受中国日益强化的意识形态的影响。


新一代加拿大华人移民,虽然较之先辈富裕了太多,但是观点却依然延续着华人的思维和作派。加拿大社会的多元文化价值观虽然已经成为绝对的社会主流,但是面临华为孟公主的事件以及新冠疫情“中国病毒论”的时候,身居加拿大的华人又开始面临尘嚣不止的无端指责和歧视言行的挑战。


阅读《加拿大华人华侨移民史》,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一方面为先辈们的苦难而痛心疾首,一方面也为他们付出的勤劳、汗水和努力而感动,感叹时至今日,港台华裔的后代们与当地社会的融入渐入佳境,但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族裔虽然身价上与百年前甚至改革开放前不可同日而语,但思想却仍然带着深深的烙印,比如不投票、远离政治、淡漠慈善公益,中国文化常常被用来粉饰嘴上的功夫,真正去做的少之又少,而且不带功利的更少。



今年10月份,加拿大卑诗省省选之后,始终致力于推动华人参政议政的著名时评人丁果先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何在卑诗省参政议政从”花瓶参政”提升到“实力参政”的时候,大陆社群却鲜少有候选人站出来参选,或者“选而胜之”?


丁果先生综合各方意见总结了如下六点:


一是大陆第一代移民,普遍缺乏公民意识,没有所谓服务社区的主观愿望,更不用说经验。


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有钱”成了最为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和成功的标准,一切向钱看,参政议政、服务社会之类的东西进不了他们的视野。


事实上,如今的省议员,年薪超过16万加元,如果加上厅长津贴等,就有20万加元左右。如果做满两届,就有不菲的养老金,退出政坛后也容易找到高薪职位。


三是在大陆移民家庭,政客(或者政治家)不是一个职业的选项,且是一个贬义或者不稳定的概念,大陆移民家庭在孩子教育的优先秩序上,对“热爱公益事业”的关注,远远低于对他们学术成绩的关注,这就导致第二代、第三代也鲜有人站出来参政,难以出现像陈苇蓁、康安礼、马博文这样的年轻人。这不是英文的问题,而是家庭教育和价值观念的问题。


四是政党政治常常伴随着坚定的政治立场,有点像信仰,这一点恰恰是大陆移民家庭却少的。大陆移民家庭大都是务实主义,比较容易出现“精致的个人主义”的下一代,难以出现像关慧贞这样的固执某种政治理念和立场的人。


五是大陆政治环境的因素,在群体意识上“畏惧政治”,导致第一代移民家庭非但出不了从政的人(当然语言也是问题),且他们都遏制孩子们有任何参政议政、参与社会运动的情感和志向,逼孩子们朝专业或者经商的角度去思考人生规划。


六是大陆社群集体意识和“酱缸文化”,对公众人物比较苛刻和不宽容,谁出来选,就大肆贬低、攻击,而不是积极扶持,这方面大陆的参选者像本拿比市议员王白进、多次参选的袁薇等都深有体会。这种集体思维和文化氛围,是很难鼓励人出来参选的。


七是大陆社群内部其实比大的华人社区更分裂,山头多的很,谁也不买账,那些在网上的“喷子”,觉得自己比谁都行。从精英到义工,都没有组织选战的经验,以至于到了如今,一支像样的助选队伍都组织不起来。而在港台社群,从选举策略到义工,都有成熟的人才。看看李耀华的竞选团队,就可以知道这一点。


因为筹办“加拿大传承与未来基金会“为卑诗省政府立项的”华裔加拿大人博物馆“捐款的事,我与丁果先生交流多了起来,也了解了更多丁果先生。这一次来天鹅农场,我带来了他的另外三本书《切问与近思》、《风云慧眼》和《十年磨一剑》。



阅读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来自中国上海的丁果先生之历史知识的扎实,以及其对华人族裔的拳拳之心。他将包括上面七点的文章发给我看,我深有同感,却未有他的言辞犀利。


与丁果先生交流,我作为一位研究特别是实践商业模式的人,还是要把自己定位在经济领域。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聚焦才会有明确的标签,比如我一直把致力于帮助有缘和需要的同胞提升商业模式,帮助他们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作为己任,乐此不疲。其他的方面,我始终认为优秀者更多,我能做的就是不厌其烦的倡导“善意“的理念和文化,并努力的以身作则,希望可以影响到小众的人们。


丁果先生说:“如今世界处于百年变局,因着中国崛起和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的冲撞,一些具有种族歧视的所谓主流人士或者糊涂的华人精英,正在通过抹红或者抹黑的手段,孤立和妖魔化大陆移民社群,这是相当危险的倾向。“


张家卫2021跨年演讲截图

丁果先生希望:“大陆第一代移民社群必须通过深刻的自我反省,通过积极的定居入籍,通过公民教育的启蒙深造,真正确立自己是“加拿大人”的身份定位,与这块土地成为“命运共同体”,与加拿大价值观融为一体。希望在接下来的三、五年里,会看到一批大陆移民家庭中的新华人站出来参政议政,与港台的华裔参政汇为一股积极的思潮,为建设加拿大做出新的贡献。”


【未完待续,明天续(十二)】



235 次查看

​欢迎订阅,获取最新活动、文章:

​小众不小,我们同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