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谁是麦田里的捕手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分享

作者:张家卫



TWG Tea Canada Club读书会第130期,推荐阅读美国人塞林格1951年出版的那本著名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本通篇都是“他妈的”的小说,以前就不是很喜欢读,有些不喜。不过,有些金句倒是会让人琢磨半天。


把书丢下一会,就想着去找找有没有好看的影片,可越来越无聊的当下中文影视片中,不喜都变成了中性词,寻思着只能去找些老电影来看了。


点击下【贺岁片】吧,名儿喜庆。屏幕上冒出了《甲方乙方》,冯小刚导演的,1997年的春节档,竟然已经有25年过去了。


故事并不复杂,是从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而来的。


姚远(葛优饰)、周北雁(刘蓓饰)、钱康(冯小刚饰)、梁子(何冰饰)这三男一女,四个年轻的自由职业者,也可以说是四个无业游民,突发奇想,开办了一家“好梦一日游”公司,承诺可以帮人过上一天梦想成真的日子。


电影中说了七个“梦想成真”的故事——书摊老板想当巴顿将军的将军梦、川菜厨子想当宁死不屈革命英雄的英雄梦、帮助失恋的哥们恢复爱情自信的爱情梦、教育大男子主义顾客的受气梦、土豪想来场贫困体验的受苦梦、明星想做回普通人的得瑟梦以及帮助身患绝症的恋人住上一套婚房的团圆梦。


每一个“梦想”看起来都是独立的,没啥关联,相互间也并无必然的因果性,却又像是发生在每个人身边的故事,说是荒诞,却又好像伸手可及。观众们哈哈的笑着,像是在看戏,看别人的大戏,也好像尴尬的看着自己的戏……


戏中主人公们的愿望是以游戏化的方式得到了满足,换句话说,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可以重来或者不得不重来。银幕前的观众们之所以会笑,因为他们知道这不过是游戏而已,并不太真实,至少觉得人不会那么傻,也不会那么善良,梦想终归是梦而已。


电影的名字叫做《甲方乙方》,说是源于影片中圆梦公司与圆梦人之间签署的协议启发。


“好梦一日游”公司应该是甲方,圆一日梦的个人应该是乙方。我又想想,这反过来说也对,要来圆梦的个人属于客户,客户也可以称为甲方,“好梦一日游”作为服务提供方,称为乙方也对。


盯着《甲方乙方》这四个大红字,唤起了我不少关于“甲方乙方”的脑回路。


我们最熟悉的甲方乙方的用法,就是合同或者协议的文本中。法律意义上的规定,甲方乙方是平等的双方,也因此才有了签署合同或者协议的基础。


有的人说,在商业习惯中,起草合同的一方为甲方较多,或者说甲方通常是在谈判中更为强势的一方。也有的人说,在商业习惯中,买方/服务提供方一般是乙方,付钱的才是甲方。


又有人说了,在商业习惯中,甲方一般为要约方,先有要约再有承诺才能达成一个合意,而合同或者协议是合意的具体体现,因此一般要将要约方写在前面,即”甲方“。


有人觉得啰嗦,干脆断言:在商业惯例中乙方默认是供方,甲方是需方。


想到这里,我也搞不明白了《甲方乙方》影片中究竟谁是甲方,谁是乙方?


重要吗?既然是平等的法律地位,说起来也并不重要,可是谁主导这一要约,倒是变得重要起来,您说呢?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言辞:


“还是你的生意好,总是做甲方,做的是别人求你的活儿,自然潇洒,还会收到礼。”


“我终于混到了做甲方,不用再仰人鼻息了。”


说的啥意思,就不用往深了解读了。


商业习惯中如此,官民习惯中是不是也如此呢?国与国之间?神与人类之间呢,是不是也会纠缠于“甲方乙方”呢?


前些天看到了一个上海浦东新区潘性公安局长与某小区居民关于疫情防控的对话视频,言辞间的霸气和气场,绝对是甲方的气势,乙方一般不会用这样的语气讲话的。联想下生活中的种种场景,如果想通了官为甲方,民为乙方的道理,也就释然了。因为,这是习惯。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俄罗斯当仁不让的是甲方,绝对的要约方,至于乌克兰要不要当乙方,因为已经是事实上的“乙方”了,这属于强买强卖的那一类生意。以美国为首的丙方、丁方的纷纷上场,却让要约双方的态势发生了变化,我不确定会不会反转,由着乌克兰当回了甲方,俄罗斯不得不当回乙方,让我们拭目以待。


米开朗基罗画在梵蒂冈西斯汀大厅天顶上的那幅《创世纪》,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印象。白胡子的上帝老爷爷与年轻的人类始祖亚当之间,如果将画聚焦到那两只手上,你能分得清哪一只是上帝的手,又有哪一只是亚当的手吗?换句话说,究竟是神创造了人,还是人创造了神呢?如果按照这种大逆不道的脑回路去想,上帝老爷爷那原本毋庸置疑的甲方身份是不是也会突然间变得尴尬起来了呢?


其实,纠缠于“甲方乙方”这个命题,会被法律工作者(特别是执法者)斥之为不懂法规,也会被信徒们责怪,那就不讨论了。但是,合同或者协议达成的另外一个前提条件是“诚实守信”,相信没有哪个法律工作者(包括执法者)会连这句话都不要了,因为这是范本的要求。


影响现代国家建立的著作有很多,其中就有霍布斯的《利维坦》,他在书中提出了社会契约论,阐述了国家存在的意义,或者说国家权力的意义。不过,他所论述的国家与以往“君权神授”最大的不同,是“君权民授”。换到我们的语境中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说的也是这事,人民应该是甲方,官府是乙方,这不是口号,可是关于“诚实守信”的基本原则啊。


如此看来,谁是甲方,谁是乙方呢?或者说,落在纸面上的“甲方乙方”对于不守诚实守信原则的一方来说,骗人的把戏而已。


比如说,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乌克兰,俄罗斯一直说这是一次正义的行动,还说要与中国等国家一道,维护【联合国宪章】,实现世界的真正和平。但【联合国宪章】中明确“认为武装干涉即系侵略,因有背于国与国间和平合作所应根据之基本原则”,除非获得联合国的授权。


至于神与人的甲方乙方讨论,我纯属瞎想,不敢更多非议,因为神的世界对于我来说,属于高维空间。现实的三维世界中,如果某位大人物非要扯上神的衣袍来冒充神,那我就只能呵呵了。因为他可能有所不知,有人类以来的【圣经】上记载,灭绝人类的大灾难似乎都是上帝干的,他是不是觉得上帝做的这事儿很好玩,或者够刺激,他也想冒充一会上帝?


他忘记了,上帝老爷爷活在《圣经》里,而他活在人间,不在一个维度里。


电影《甲方乙方》中的第一个故事——“将军梦”给我的印象最深,葛优和英达这俩哥们演的确实好,冯小刚与何冰这俩配角演的认真劲儿也真是惟妙惟肖。


英达是卖书的板儿爷。他的梦想,就是要做巴顿将军,平日里卖书的时候也要捧着一本《巴顿将军战争回忆录》。


这一回,他主动找到“好梦一日游”公司,希望可以帮他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巴顿将军的一天,开场了。


“好梦一日游”公司组织两个员工,就是葛优和冯小刚扮演的,开着一辆破旧的敞蓬吉普车,后面还晃悠着一部长长天线的老式电台,带着“巴顿将军”,趾高气扬的在坦克训练场的土路上颠簸,假装是在战火纷飞的战场。


“巴顿将军”觉得非常爽、很受用,够气派,他给自己升了官,用口香糖在自己的头盔上多粘了一颗星,变成四星上将,还将一名小兵提拔成了上士。


虽然在“巴顿将军”的作战指挥室里展开的是“南京”军事地图,事实上这还是一张上海内环地图,当听到下属汇报相关战事进展不利情况的报告时,“巴顿将军“发了官威,杀了人,忍俊不禁之时我仿佛看到了《战上海》的影子。


姚司令被“杀”了,剩下的人为了表现惊恐气氛,冯小刚用一块毛巾不停的在擦汗,何冰手里的茶缸子抖得的让牙齿都在咯咯作响。


“巴顿将军”看见手下的人被吓成这样,心满意足。明明是一场假戏,却做得像真的。没有一句台词,把人可真笑疯掉。


这样的圆梦搞得“巴顿将军”的好梦一日游结束后,还觉得不过瘾。大声说“你们就不能搞一个十日的吗?多少钱都行!”


梦想的力量真的就是这么伟大!


我去查了下25年前的资料,那时候,因为越来越多元的大众娱乐方式盛行,从1980年代末开始,国产电影就越来越不行了。1988年的时候,就有45%的影片发行不足60个拷贝,到了1998年,观众的人次从1992年的105亿人次锐减到20亿人次,大大小小的电影院纷纷转行倒闭……


冯小刚的贺岁片《甲方乙方》一炮走红,引发了如火的观映热潮。最终盘点,那时候的3600万票房,堪称“奇迹”。国产的“贺岁片”,也成功的扮演了“救市”角色,火了冯小刚,也火了中国的电影业。


想想也是,岁末迎新,辛苦的人们无论在这一年里是得意还是失意,是快乐还是痛苦,都希望能有一个愉快的心情,给新的一年有一个好的预示、好的开始。百姓的就是大众的,大众的心理需要“贺岁片”的基调——能够让人真笑的喜剧。


光头佩斯和本山大叔也是那个时候火了……


今天,往事已经如烟了。甲方乙方,倒是越说越清楚:供方就是甲方,买方就是乙方,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不得妄议。


那些嫌乎别人啰嗦、一直喊“在商业惯例中乙方默认是供方,需方才是甲方”的人,声音越来越低,自己倒是不敢再多罗嗦了,因为执法者才有裁量权,他们掌握着解释法律的武器。


作为个人,无论站在哪里,如果自觉地将自己放在乙方的位置上,虽有些委屈,但至少会显得安全些,还会收到一个好听的名词“低调”。如果家里头再挂上一副“难得糊涂”的字,就更加觉得像个曾国藩的模样,其实就是个阿Q。


不知道啥时候再会有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来救救掉入谷底的中国影院,救救我们这些可怜的阿 Q们……


写下以上的文字,并不是走题,而是因为塞林格写的这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读起来,通篇就是两个词,一个是“他妈的”,一个是“虚伪”。


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施咸荣的译本《麦田里的守望者》


十六岁的主人翁霍尔顿梦想着自己会是“麦田的守望者”,像个甲方,其实,操蛋的现实世界里,他只能在自己“他妈的”的絮叨中勉强的当当自己的甲方而已。


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


书中老师的这句话,算是为甲方乙方的身份点了题,个人终究无法摆脱社会契约中的乙方命运,如果你信了个人是甲方的鬼话,那就会一辈子像个抑郁病人一样。


全书的最后,不服气的少年霍尔顿还是回家了,用一种成熟的方式继续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梦想,老老实实的去做现实世界中的乙方角色。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这书的原名叫《The Catcher in the Rye》, “Catcher”的原意是棒球队的“捕手”,由于1983年中译本的时候,棒球运动在中国大陆并不为人们所熟悉,因此“Catcher”才被译作“守望者”。


我突发奇想,如果换个语境,霍尔顿的真实表达或许他就是那成千上万的孩子们之一,而另外有一个号称唯一的捕手,堂而皇之的站或躲在哪里,以救世主的模样,将那些自由奔跑的孩子们捉住,让他们放规矩些……霍尔顿影射和批判的恰恰就是他想成为的捕手。


“I'd just be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nd all. I know it's crazy, but that's the only thing I'd really like to be.”


十六岁的真实霍尔顿想成为这个捕手,一点都不奇怪,因为这是人性。人性中的个人都梦想成为凌驾于他人或者救世主他人的捕手,做永远的甲方,只要你给他机会,比如专制的政权或者教权的土壤。


《甲方乙方》的最后,葛优扮演的姚远缓慢的念了几句台词:


那天我们都喝醉了,也都哭了。

互相说了许多肝胆相照的话,真是难忘的一夜。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TWG Tea Club Canada 读书会第130期

2020.5.24

12 次查看

​欢迎订阅,获取最新活动、文章:

​小众不小,我们同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