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象和骑象的人

张家卫的读书笔记

2021.04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他的著作《象与骑象人》中提出了大象与骑象人的隐喻。海特认为,人的心理有两套系统。一套是自动化系统,另一套是控制化系统。



自动化系统如同大象,而控制化系统是大象背上的骑象人。


其实,这样的隐喻也就是比喻而已,按照我们现在更耳熟能详的词汇应该是“感性”和“理性。自动化系统或者说大象代表着人的“感性”,控制化系统或者说骑象人代表着人的“理性”。

当我们骑在大象背上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理性)可以控制大象(感性)。但其实,我们只能在大象(感性)愿意的范围内做出行动。大部分时间,我们只能与大象(感性)合作。


这个道理深奥吗?按照我现有的知识和认知,我并不觉得这样的道理深奥。宗教和无数哲学家都在说这样一个事情,作者海特是心理学家,他说用了20年的时间进行了大量研究,洋洋洒洒19万字余言,说的其实还是一件事情,“感性”和“理性”究竟孰轻孰重?


海特给出了一个结论:大部分时间,“理性”只能与“感性”合作。我赞同,你赞同吗?


海特在书中的第1章和第2章首先探讨了人的心理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即人类为什么总是悲观的缘由,然后说“本书接下来将探讨人类这种复杂又有点儿无知的生物,如何彼此相处(第3章及第4章),如何追寻幸福(第5章及第6章),以及心理层面及道德层面如何成长(第7章及第8章),如何找到人生的目的与意义(第9章及第10章)。”


海特的书,无疑算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诸多名家和无数的读者给其背了书,我也从中启发颇多。我就沿着我的阅读体验,点滴一二,算是解惑自己,也算是再让自己继续迷惑。因为,海特的答案或许算是权威,却并不是唯一答案。因为,每一个个体骑着的大象都是不同的大象,个体更是不同的个人。


海特说:“我们既是骑象人,也是大象,两者各有优点及特长。”我说:“我们既有理性,又有感性,也因此是人,不是神,也永远成不了神。” “可悲的是,我们常常拿神的标准来要求别人,而不是自己。”


一、道德虚伪


海特认为人类世界存在着一个真理,那就是:人天生就是“道德虚伪”。如果认同了这一真理,那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很难忠实地遵照为人准则而行事的原因。”


茱莉跟马克是一对亲兄妹。大学放暑假,两人一起到法国旅行。有一天晚上,他俩单独待在海边小木屋里。后来两人想到一个点子:试试跟对方做爱,这感觉一定不错。起码,这是两人从未有过的经验。于是茱莉吃了避孕药,为了保险起见,马克也戴了保险套。两人都很享受跟对方做爱的感觉,但也决定仅此一次,下不为例。这晚变成两人之间的秘密,他们的关系也因此更亲密了。


两个有手足关系的成年人在彼此同意的情况下,决定跟对方发生关系,这种事你能接受吗?


如果你跟我的大部分受访对象一样,一定马上就会答道:不能接受。你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大家第一个反驳的理由通常是:乱伦会生出畸形的下一代。即使我提醒说,这对兄妹已用两种避孕方法来避孕,但还是没人回答如果是这样,那我就可以接受


同时,大家开始找各种不同的理由,比如,这会伤害他们之间的关系。我又说,在这个案例中,性关系让他们的关系更紧密,这时受访者就会搔头皱眉地答道:我只知道这样就是不对,但是我很难说出我的理由。


作者海特列举的上面例子虽然极端,却不得不让人陷入沉思。他进一步阐述说:“虽然他们的行为并未伤害任何人,但大部分人还是蔑视他们的行为,而且还会编造各种理由,甚至是恶毒的理由来强化自己的立场。在研究道德判断这个议题时,我发现人很会为自己的直接反应找理由:骑象人就像是大家找来帮自己在舆论法庭上为自己辩护的律师。”


二位兄妹的作为无疑代表着“感性”的愉悦,但是“感性”的结果即使美好也很难对抗“理性”的责难,“理性”就像是一位律师,它手里的工具就是“道德”。那么,“道德”又是什么呢?海特用大象和骑象人的比喻,将其归类于“感性”和“理性”的博弈,让我们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骑象人扮演的是顾问的角色,也是一位仆人,他不是国王、总裁,也不是能紧控缰绳的马夫。骑象人是加扎尼加所称的“诠释模块”,它是有意识的、控制后的思考。相反,大象则是骑象人以外的一切。大象包含我们内心的感觉、本能反应、情绪和直觉,这些都是自动化系统的组成要件。大象和骑象人各自拥有聪明才智,只要配合良好,便可造就出杰出的人类,但是两者的合作关系总是状况百出。”


“当有人为道德问题而争执不休时,你不妨仔细听听双方的说法,有时你会听到很让人意外的理由:其实是大象在控制缰绳,导引骑象人,是大象在决定何者对何者错,何者美何者丑。”


海特的阐述尽管有些隐晦,但是他似乎更倾向于“感性”的决断力,以证明他“大部分时间,我们只能与大象(感性)合作。” 的观点。同时,他将骑象人(人类)手里用以鞭笞“感性”的工具“道德”,冠之以“道德虚伪”的帽子。尽管让我这个小小人类汗颜,却发现周边的此类人物,尤其是大人物们,比比皆是。


二、爱与互惠


海特认为幸福来源的的第一个真理就是“黄金规则”(golden rule)。“黄金规则”说的就是互惠,把互惠作为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准则。


海特说:“互惠不只是与人相处之道,它还能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及需要。” “人跟人之间彼此互惠,是一种深埋在我们心中的本能,也是群体生活的基本往来之道。” 同时,他还说:“事实上,‘爱’与‘互惠’讲的是同样的东西,它们都是一股将我们跟别人联结在一起的力量。”


他进一步阐述到:“我们是一种群体性超强的物种,充满爱、友谊、帮助、分享及与其他种种可和他人紧密联结的感情。但是,依恋与感情关系也可能会带给我们痛苦,就像萨特(Jean-Paul Sartre)在《禁闭》(No Exit)剧中一角所说:‘他人即地狱。’” 不过,作者总结说:“他人也是天堂。”


“天堂”和“地狱”的比喻无疑过了些,但想想其中的道理,也不得不深以为然。作为个人,我一直倡导“感恩和奉献”的小众理念,正是深知“他人即地狱”的人性丑陋存在,才更加坚持的传播“他人是天堂”的正念,并且孜孜以求。因为我个人对于“黄金规则”的幸福第一真理深信不疑。我希望我是一个可以为他人带来阳光的个体,哪怕很微弱,也会有乌云遮盖的时候。


海特在书中还提到了邓巴数,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也谈到。“从人类大脑体积的对数来看,人类群体大约以150人为单位。邓巴曾研究过狩猎民族、军队及城市居民的电话本,结果发现,100~150人是人类能直接认识彼此,知道对方长相、名字以及彼此关系的“自然”群体规模。” 这就是著名的邓巴数150人的来源。


我的“十年十国”计划的初衷之一,就是去寻找我的150人。这是我的感性,却是我理性做出的决定,因为需要坚持。我深信“黄金规则”。


三、丑闻和邪恶的颂歌


海特说:“我们之所以喜欢把丑闻当娱乐,是因为丑闻会让我们心生轻视别人之感,这种道德情绪也会让我们产生道德优越感。最棒的是,大家可以一起轻视别人。”


阅读这段文字的时候,不知怎得就想起来特朗普。我无意于赞美他,只是觉得他的下台,让全世界讨厌他的人缺少了一个可以轻视的对象。每当我看到口诛笔伐他的种种不堪和丑恶(无论真假),我就在想象着每一个正在口诛笔伐他的人的道德优越感,当然还有爱国主义的暴脾气。拜登上台了,突然觉得世界变得好寂寞,难道是美国的“丑闻”少了吗?


错!特朗普用推特等社交媒体将全世界的个体动员起来,让形形色色的“道德优越感”推到了表面,从而让掌控大众媒体的背后力量无处遁形。拜登,则继续着“主流媒体”的营生。因为,在传统当权者的眼里,大众个体的“道德优越感”表达,是需要教育和引导的,然后,一起的轻视当权者目标的“别人”。他或者他们会得逞吗?不知道…… 大众往往是丑闻和邪恶的鼓掌者,因为从轻视别人的情绪中得到了满足。


据说,特朗普建了自己的社交平台。世界会怎样?好多人都觉得洞悉了世界,我却从未有过的对人类未来迷茫起来。


海特写道:


“邪恶两个最大的成因是:自尊心太强及道德理想主义。自尊心强并不会直接导致暴力,但是如果你的自尊心过强,造成自己脱离现实或过度自恋,你就会很容易觉得受现实所迫。而当面对这些威胁时,特别是年轻人,往往会激烈抨击社会。”


“从个人角度来看,自尊心受威胁确实是暴力事件的主要成因,而理想主义则是造成大规模杀戮事件的主要原因——因为秉持这种想法的人认为,自己的暴行是追求道德目标的一种手段。”


“执行20世纪大规模杀戮事件的刽子手,不是认为自己正在创造一个乌托邦,就是认为自己正在保家卫国。理想主义之所以危险,是因为理想主义总是认为目的可以让手段合理化。”


我前两天看了十部战争电影,只是想验证下海特的观点。事实上,根本无需验证,这就是事实。电影的名字是:《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乔乔的异想世界》、《比利.林恩的中场故事》、《地雷区》、《高地战》、《紫日》、《金刚川》……


四、我的发现


上周二,TWG Tea Club 读书会去了阳光海岸。


中午过后,我们坐在了鹿港会所外面大大的院落里,阳光很好,用和煦来描绘最为妥当。享受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惬意之时,我闭上了眼睛,又睁开眼睛……闭上眼睛,又睁开眼睛……



我突然悟出了一个道理,人或许本身以及眼睛里看到的一切,就是一个虚拟的世界。闭上眼睛,才是真正的自我,睁开眼睛就进入了虚拟世界。如同戴上了一副虚拟真实(VR)的眼镜,眼前变换的景色、人物无非是虚拟真实的场景而已。闭上眼睛,才是真实的自己。


如果果然如此,那么世界的本原似乎就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光的源点。因为只有光,才会将世界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没有光,那就是什么都没有。我们以为是太阳,或许是对的,但是太阳只是宇宙的一个星体而已。小小地球世界的本原来自于宇宙的神秘力量,我们或许真的是被造出来并且被赋予了以“肉体“为繁衍方式的一个物种。


无论是耶稣,还是释迦摩尼,都是与光相随,或许他们都是对的。《圣经》中,耶稣对众人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而释迦牟尼,相传他在雪山苦行林中修苦行,成道之后,头顶明星,全身放光才出的山。


海特说:“ ‘世界是一种假象’这样的说法。我在那时一直搞不懂这句话的真正含意,只觉得它听起来非常深奥,但在花了20年时间研究心理学之后,我终于理解了这句话的含意。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曾写道:‘人类是一种悬浮在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也就是说,我们生存的世界并不是真的由岩石、树木等实物建造而成,而是一个由辱骂、机会、身份象征、叛徒、圣人及罪人构筑的世界。这些都是人类的心理创造出来的,它们也算得上真实,但不是岩石、树木的那种真实。”


海特笔下的人类学家格尔茨,他的观点表达了抽象的心理学特征,即世界的样子来自于你的内心,而非外在。这样的观点,并不在少数,属于当今世界的主流认知之一。


“印度的佛陀和古希腊及罗马时代的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无不劝大家断除自己对外在的人和事的情感依恋,因为外在的人事变幻莫测,难以掌控,还不如自己学会接受现实。”


“佛陀为了打破人对肉体的沉溺,还想出了静观腐尸的方法。只要眼睛瞪着看会让人的自动化系统产生反感的东西,骑象人就能改变大象以后的欲念。”


“静观腐尸”的方法,无非就是让你看透真实世界的不堪,然后自觉自愿的闭上眼睛,即使睁开眼睛,也是当作啥也没看见。练的就是这个本事,睁开眼睛也当作一切都是虚空,比较有名的词汇就是“睁眼看世界”。《金刚经》讲的是这事,《心经》讲的也是这事。其中佛道,我就不在这里絮叨了。


“静观腐尸”这样的方法未免有些让常人无法接受,但是冥想却成为许多传统宗教信仰的力量。


“早在佛陀之前,冥想便已在印度广为流传,佛教将冥想引进主流的西方文化中。冥想可分成几种不同的方式,其共同点是:有意识地去控制自己的想法,专注凝神,头脑放空。冥想听起来很简单:坐好(大多用这个姿势),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或一个字、一个影像上,将其他的文字、想法或影像排出脑外。冥想一开始非常困难,头几个礼拜你会一再失败,但这是在教导你心中的骑象人如何学会谦卑与耐心。冥想就是要改变自动化思考过程,驯服你心中的大象。一旦你解除心中的依恋,就表示你已驯服了你心中的大象。”


驯服大象(感性)?为什么一定要驯服大象呢?我觉得如果换个角度呢?人的内心正是自我和本我的躯体和思想。无需过于去控制或者驯服,而是用眼睛里看到的真实世界去影响或者赋能它,即眼睛里的美好或者温暖、善意才是驯服大象的最好鞭子,而非简单的自我控制。


坐在大大的院落,面朝大海,看春暖花开,我们要做什么呢?我们不是简单的闭上眼睛去冥想自己,从而产生虚无意识,而是不时的睁开眼睛去发现美好,进而去创造美好,并且与他人、与世界互享。让更多美好的场景来影响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感性(大象)成熟起来。


当然,不好的景色和人物一定是存在的。但是,我们如果善于将眼睛闭上或者视而不见,或者改变它,或者躲避他,那就需要借助骑象人(理性)的力量。


海特在书中建议将佛陀及斯多葛学派所提出的幸福假设修正如下:幸福不只来自我们的内心,也来自外在。我们需要古老的智慧及现代科学的引导,以获得两者间的平衡。


阅读至此,尽管我一直认为全书充满了正确的废话,但我还是要为海特的结论鼓掌。至少,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幸福不只来自我们的内心,也来自外在。


五、海特的成长


作者海特讲述了他青少年时候的苦恼故事:


当时,我是个无神论者,高中最后一年,我的脑子一直绕着一个问题打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的大学入学申请的个人自传就是以人生无意义为主题。我还记得在高中最后一年的冬天,我整个人一直陷入一种哲思式的忧郁中——不是真的得了抑郁症,而是觉得所有事都没有意义。


我当时心想,不管是我自己能否上大学,还是地球被小行星撞击或因核战爆发而毁灭,我其实一点儿都不在意。我当时会有这种绝望的情绪,说来相当奇怪,因为那段时间是我自4岁以后,第一次尝到完美生活的滋味。


当时我有一个很棒的女朋友,也有一群好友作伴,父母亲对我也很慈爱。我还是田径队的队长,还有对一个17岁男孩最重要的东西——我可以开着我老爸那辆1966年出厂的敞篷车到处去兜风。即便生活过得如此顺遂,我还是一直在想这些到底有什么意义。就像旧约《圣经·传道书》的作者,我也认为我看过日光之下所发生的一切事,不料,一切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在花了一整个星期思考自杀种种之后(不是真的想自杀,而是抽象地思考自杀的意义),我决定彻底把这个问题摊开来。我当时心想,这个世界没有上帝,人生也没有外在赋予的意义,因此从某个角度来看,如果我明天就自杀,也没什么大不了。因此,明天之后的一切对我而言就像天赐的礼物一样,我再也没有束缚,没有期待。在人生的尽头,没有考试,所以也不会有失败的可能。果真如此,与其抛弃明天,何不拥抱明天?


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领悟引我走出阴霾,帮我重振心情,让我抱着希望迎向未来,但是我那存在主义式的忧郁后来真的慢慢散去,我也快乐地度过最后几个月的高中生活。


高中毕业的时候,每个同学都会留下一句毕业感言。在同学们一片肯定人生无限可能的乐观奋进中,赫然出现了一个黑暗的声音:人就算有能耐不受武力、饥饿所迫,也会被瘟疫所击溃,所以,人为何还要费事去打理门面?引用美国著名的伍迪·艾伦曾经说的这句话的,就是我。


我仍然在不断地思考人生意义,所以大学时我决定主修哲学,但是哲学并没有告诉我答案。


海特的烦恼事实上是所有有思想的青少年都曾有过的纠结,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作者海特在书中做了大量的阐述,我简单梳理了一下他的心路,其实并非圣人心路,也非心理学家的独有心智,每一个愿意思考并且抱着积极心理的正常人都会想明白其中的道理。他写道:


“佛陀、老子及其他东方贤哲发现一条让我们找到和平、平静的人生路。他们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冥想及静默来找到这条“无执”之路。即使在西方世界,也有几百万人都已追随这条道路,很多人找到了一定程度的平静、幸福及精神层面的成长。” 我知道,乔布斯先生就是其中的虔诚信奉者。


“因此,我无意质疑佛教在现代世界的价值适宜与否,但我想进一步延伸这套幸福假设——一套阴阳方程式:来自内心,也来自外在。对于‘阴’这一面,佛陀已提出最具洞见的指导;佛陀不断地、温和地提醒我们‘阴’这内省功夫的重要性。不过我相信,西方追求的行动、奋斗及激情的执念,即“阳”的功夫,也并非如佛陀所言那般错误。我们需要的是找到其中的平衡(汲取东方智慧),以及明确奋斗方向(借助西方现代心理学)。”


海特进一步阐述说:


“很多西方思想家也思考过佛陀所遇遭的人生苦难——病、老、死,但是他们却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因为对人、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对人生的欢愉有着强烈的依恋,所以我们必须过一个完整的人生。


有一次我去听情绪研究大师罗伯特·所罗门(Robert Solomon)的演讲,所罗门在演讲中直接质疑‘无执’这种哲理,认为这根本就是侮辱人性。希腊及罗马时代哲学家所主张的内省与淡漠,以及佛陀所提出的冷静淡然、不费力追求的人生态度,基本上都是为了避开激情,但是没有激情的人生根本不是人过的生活。


没错,执著会带给我们痛苦,但是执著也带给我们人生最大的幸福,而且人生每一个变化(这些哲学家所极力避免者)都有其价值。当我听到所罗门驳斥这么多古代哲理时,内心着实吓了一大跳,但是我也受到很大的启发,而这样的启发是我在大学上哲学课时未曾感受过的冲击。听完演讲,走出演讲厅时,我内心满是悸动,希望自己能有所行动,放开胸怀,拥抱人生。”


马斯洛之所以会创立人本主义心理学,有部分原因就是为了满足众人对追寻价值的渴望,并找出人们在巅峰体验中所瞥见的真理。马斯洛并不认为宗教即真理,但他认为宗教是依据人生最重要的真理而建立的,他希望能把宗教的真理与科学的真理结合起来。


海特在尾篇分享了他的一个心得是:“如果有宗教信仰的人认为宗教是他们最重要的快乐源泉,那么不管我们信不信上帝,或许我们都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如何追求快乐,找寻人生的意义。” 我深以为然。


我们坐在阳光海岸的大大院落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聊起了TWG Tea Club读书会,说起了第71期推荐的书目是这本《象和骑象的人》,我又说起了威尔.杜兰特写的那本《哲学的故事》。



大家各抒己见的聊着,慢悠悠的一个下午慢悠悠的过去了。人合适,景色合适,心情也合适,一切就真的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世界,让我的一闪念“虚拟”(感性)变得真实(理性)起来。如果果然外部的世界是虚拟的,如果一辈子可以如此,虚拟又有何妨呢?


这本书最后提出来的幸福假设是:“幸福之道在中庸。幸福不是我们能够直接找到、获得或实现的东西,必须先具备一定条件,然后再耐心等待。有些条件在自己本身,比如个人性格的不同层次,有些条件则在自己与其他事物间的关系:就跟植物需要阳光、水及土壤才能成长、繁茂一样,人需要爱与工作、全心投入,人也像蜂群一样,能从群体之中感受到超越自我的意义感。只有这样,才能过拥有有意义的人生。因此,只要你能与外在之间建立美满的关系,人生的目的及意义就会自然浮现出来。你会意识到,你的人生是好的。


“以中庸之道(平衡),找寻人生的智慧——不管是古与今,东方与西方,甚至保守与自由,中庸之道都可让我们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找到人生的满足、幸福及意义。人生不单单只是选定目的地,然后一直走过去——骑象人没有这么大的能耐。不过,只要善用人类的智慧及科学知识,我们就能驾驭大象,掌握自己的潜能与限度,拥有充满智慧的人生。” 尽力以自己喜欢或者不遗憾和后悔的方式,过一个完全的人生。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看到作者海特写的这些话,倒是与我阳光海岸以及最近的心情联系了起来,颇有趣的一种阅读体验。


我们一直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也许旅行归来再读这本书,也是“最好的安排”。


樱花已经五彩缤纷了,正是喝TWG Tea的好时节,快让“下单”的大象跑出来吧…….



599 次查看

​欢迎订阅,获取最新活动、文章:

​小众不小,我们同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