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三个费尔南多的“光复”故事(第65天)

西班牙的男性中,叫费尔南多(Fernando)的人不少。


而西班牙天主教“光复”的历史,就与三个名垂千史的费尔南多有关。



十一世纪,西班牙伊斯兰王朝的盛期被扫荡而去,北方的费尔南多一世(1016-1065),利用摩尔人的分裂,开始所谓的光复。


费尔南多一世(1016-1065)
费尔南多一世(1016-1065)

严格地说,费尔南多一世并没有去占领那些伊斯兰的小邦国,而是打服了他们,令他们向他臣服,纳入他松散的政治结构。也就是说,这些伊斯兰城邦的领主们,在政体上认了费尔南多一世的天主教国王为最高统治者。


按照王国政体的逻辑,西班牙在这个时期已经统一了。


这种政体形式在中世纪的基督教世界很盛行,邦国臣服的标志就是领主同意给国王纳贡,在国王要打仗的时候,领主们必须出兵帮忙。托莱多、塞维利亚都在这些臣服的城邦之列。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费尔南多一世是西班牙“光复”大业中的第一个天主教国王,只是他拥有的是一个多宗教的王国,手下的一些领主是天主教的城邦,另一些却是伊斯兰教的城邦。


因此,对于宗教上“光复”的形式,当时人的看法和今天人的说法,显然是有距离的。


我自己觉得,那个时候的天主教应该就是已经“光复”了。


费尔南多一世在1065年死了,驾崩之前,他把国土、不同城邦的贡奉,清点了清点,分给了三个儿子,于是原本统一的王国又变成了各自独立的三个王国。


由此可见,天主教的费尔南多一世看重的并不是什么大一统,而是有多少城邦臣服于我,至于你信啥宗教,并非是什么“光复”的理由。



200年后,费尔南多一世的后代费尔南多三世(1199—1252),认为宗教 “光复” 才是真正的“光复”,他不满足于摩尔人自治王国的从属,而是从宗教出发,要彻底扫除摩尔人的自治政体。


费尔南多三世( 1199—1252 )
费尔南多三世( 1199—1252 )

于是战事又起,费尔南多三世最后攻下了整个南部的安达卢西亚地区。


信奉伊斯兰的西班牙摩尔人,这一次,真的要不存在了。可是,格拉那达,竟然留下了!成为阿拉伯人在西班牙最后的城邦。


怎么回事呢?原来是在攻打安达卢西亚的过程中,费尔南多三世带兵团团围住了格拉那达,格拉那达根本没有守住的可能。


华盛顿·欧文讲述了这段历史,他写道:


格拉那达的摩尔王阿尔哈玛(Alhamar)“作了一个突然的决定,他独自一人,前往基督教的营地,非常意外地突然出现在费尔南多三世国王面前。他坦率地宣称,自己就是格拉那达的君王。‘我来到这里,’他说,‘基于对您个人良好声誉深信不疑,将我自己归于您的保护之下。拿走我拥有的一切,接受我为您的奴仆吧。’说着,他跪下亲吻国王的手以示忠诚”。


本来想一统天主教的费尔南多三世国王竟然从地上扶起自己以前的敌人,如朋友般拥抱了他,然后谢绝了他呈奉的财富,把领土仍然留给他统治,接纳它们每年的贡奉,让他像帝国的贵族们一样,成为议会的一名代表,在战争中出一定数量的骑兵。此外,授予他骑士的荣誉,并且亲手为他佩戴武器。”


就这样,格拉那达这个伊斯兰自治小王国,成为这一次“光复”后的西班牙天主教王国的一个附属,就像一个自治省差不多。


这个时期,应承贡奉和出兵的条件,不属于羞辱的意思,这是其时依然盛行欧洲的松散王国联盟形式。


我就在想,既然如此,那么这位费尔南多三世的“光复”与他的曾祖父费尔南多一世的“光复”岂不是差不多,为什么一定要打呢?


誓死抵抗的塞维利亚摩尔人,虽然坚持了15个月之久,但最后还是投降了,有10万摩尔人,万念俱灰,不愿做亡国奴,逃去了北非。


根据历史记载,费尔南多三世本人在征服信奉伊斯兰的摩尔人之后,统治也是温和,不仅信守了他对格拉那达的诺言,而且并不排斥其他宗教,平等地善待了犹太教徒和穆斯林。


那他为什么一定要打呢?也许是为了扬名立威、名垂千古吧。


这不,因为费尔南多三世胜了之后反而对各个宗教平等善待,不仅没有让其他宗教记恨,反而在他死后(1252年),安放在塞维利亚大教堂的遗骸盒上的墓表,是用阿拉伯语、犹太人的希伯来语、拉丁语和西班牙语四种文字写就的,以颂扬他的宽容,非常与众不同。


所以说,如果从这个时点看之前的摩尔人在西班牙的历史,摩尔人大规模被杀或者逃亡北非,一次是被伊斯兰的柏柏人屠杀和驱逐的那一次,再就是这次塞维利亚的10万人出走。其他就没有相应的更多记载了。至于战斗中的减员,双方互有,就不去单列了。


那为什么在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好像销声匿迹了,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从开始就是以西班牙为家的人,落难王孙拉赫曼一世是跑到了西班牙才立了足,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伊斯兰王朝,而他的孙子拉赫曼三世将他爷爷的伊斯兰王朝推至鼎盛,可他本人就是在西班牙的科尔多瓦出生,他不认为自己是阿拉伯人而是西班牙人,他的母亲就是一位天主教徒女奴,这些已经被改称为摩尔人的阿拉伯人所信奉的伊斯兰文化本来就对基督教文化不反感甚至包容,所以无论是摩尔人执掌,还是天主教执掌,相互间的包容还是比较好的,对立的尖锐关系不明显,反而在彼此同化。


当然,这是柔性的看法,刚性的原因一定有后来的改信,不管是强制的还是自愿的,再就是所谓摩尔人控制的主要区域一直在安达卢西亚地区,实在是不足以完全动摇西班牙的大盘。


据记载,费尔南多三世的死讯传到格拉那达,格拉那达的100名摩尔骑士每人举着一支白蜡烛,赤足从格拉那达走到塞维利亚,向圣费尔南多三世致敬,而且之后的200年,这样的仪式竟然年年举行,直到格拉那达陷落。


你说说,这被称为最后一个伊斯兰的格兰纳达小邦国,算是独立的吗?这不妥妥的天主教王国之下的一个藩国嘛。所以,格拉纳达的240年历史真的不能算人家的伊斯兰教占领。



事实上,至少是伊莎贝拉一世与费尔南多二世在1469年联姻并决定两国联合共治之前,西班牙一直是零零碎碎的,没有统一,只是逐渐形成的几个大块。


伊莎贝拉一世继承的卡斯蒂利亚-莱昂王国地处中原,是当时最大的一块,而300年前相当于藩属了全部伊斯兰邦国的费尔南多一世和三世,就是卡斯蒂利亚-莱昂王国的君王。


西班牙几大块中有一块是阿拉贡,当时这位阿拉贡的王子也叫费尔南多。他的名字总是和伊莎贝拉连在一起,因为他们有一个独特的王国联合史,他就是与天主教“光复运动”有关的第三个费尔南多。


拿下格拉那达事实上仅仅具有宗教宣言的意义,伊莎贝拉一世的爷爷费尔南多三世一念之仁没有办的事儿,好像是特意留给他的孙女和孙女婿、第三个费尔南多似的,送给了他们一份大礼,那就是象征着西班牙摩尔人时代的彻底终结,象征着天主教“光复运动”的彻底胜利。


伊莎贝拉一世(1451年—1504)和费尔南多二世(1452—1516)
伊莎贝拉一世(1451年—1504)和费尔南多二世(1452—1516)

于是,1492年在西班牙的历史上,就成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年份,不仅光宗耀祖,而且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ree

有一本书叫《中世纪西班牙史》(A History of Medieval Spain),作者是约瑟夫·F·奥卡拉汉(Joseph F. O'Callaghan),他在书中写道:


1492年,伴随着格拉纳达的被攻克,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达到了顶峰,同时开启了西班牙海外扩张的步伐。1492年,西班牙从长期的宗教冲突正式过渡到全球探索和帝国建设新时代的开端。


【《西班牙的南部之旅》(十四),明天续(十五)】


张家卫西班牙百日散记(2025.11.9,第65天)

留言


​欢迎订阅,获取最新活动、文章:

​小众不小,我们同行!

  • 微信公众号
  • Facebook
  • YouTube

©2020 by 小众行为学研究基金张家卫工作室.

bottom of page